释名 | 石鲮、石龙藤、悬石、耐冬、云花、云丹云英、石血、云珠。 |
气味 | 苦、温、无毒。 |
主治 | 1. 小便白浊。用络厂、人参、茯苓各二两,龙骨(煅)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1. 喉痹肿塞,喘息不通。用络石草一两,加水一升,煎成一大碗,细细饮下。 1. 痈疽热痛。用络石茎叶一两,洗净晒干,皂荚刺一两,新瓦上炒黄,甘草节半两,大栝楼一个(取仁,炒香),乳香、没药各三钱。各药混合后,每取二钱,加水一碗、酒半碗,慢火煎成一碗,温服。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薜荔、木馒头、鬼馒头。 |
气味 | (叶)酸、平、无毒。(果实)甘、平、涩、无毒。 |
主治 | 1. 遗精。用木莲(炒)、白牵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 1. 肾囊肿大。用木莲烧存性,研为末,酒送服二钱。又方:木莲子、小茴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服,酒送下。 1. 大便下血。用木莲(烧)、枳壳(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槐花酒送下。又方:用木莲,棕榈皮,各烧存性,加乌梅(去核)、粉草(炙),等分为末。每取二钱,加水一碗煎服。 1. 脱肛。用木莲连皮、子切细,炒过,加茯苓、猪苓,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此方名"销阳丹";。亦治梦遗。 1. 痈疸初起。用木莲四十九个,揩去毛,研细,酒化开,温服。作用与忍冬草相当。 1. 乳汁不通。用木莲二个、猪前蹄一个,煮烂连汁服,一日即可通乳。 1. 血淋。用木莲叶一握、甘草(炙)一分,每日小煎服。 1. 白癜风、疥癣等。用木莲藤汁涂搽。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
气味 | 甘、酸、寒、无毒。 |
主治 | 1. 鼻血不止。用土马 二钱半、黄药子五钱,共研为末。水送服二钱。服两次可止鼻血。此方名"寸金散";。 1. 二便不通。用土马 洗净,瓦上焙过,世细,每取二钱,加水一碗煎服。 1. 少年发白。用土马 、石马 、五倍子、半夏各一两,生姜二两,胡桃一个,胆矾半两,共研为末,并捏成一块,每次取弹子大一团,薄布包好,泡少量酒中,浸汁洗发,一月之内见特效。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金银藤、鸳鸯藤、鹭鸶藤,老翁须、左缠藤、金钗股、通灵草、蜜桶藤、金银花。 |
气味 | 甘、温、无毒。 |
主治 | 1. 痔瘘。用忍冬全草(或根、茎、花、叶皆可)不拘多少,泡酒中,煨一夜,取出晒干,加甘草少许,共研为末,用泡药的酒调面和药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百丸,开水或酒送下。此方名"忍冬丸";。 1. 一切肿毒(不问已溃未溃,或是初起发热)。 用忍冬的花及茎叶,取自然汁半碗煎至八成服下。同时用药渣敷患处。 1. 疔疮便毒,喉痹乳蛾。治方同上。 1. 恶疮不愈。用忍冬藤一把,捣烂,加雄璜 五分,水二升,放入瓦罐中煎熬,纸封数重,穿一孔,令气出。以疮对孔热熏,待疮大出黄水,再用生肌药,病即愈。 1. 热毒血痢。用忍冬藤煎浓饮服。 1. 身上发青。用金银花一两,煎水服。 1. 脚气(筋骨引痛)。用忍冬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1. 中野菌毒。急采忍冬藤煎服。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
气味 | |
主治 | 1. 甘藤:亦名甜藤。断藤流汁,甘美如蜜。有解毒和血之效。 1. 含水藤:解渴、防 。 1. 天仙藤:疗水肿,解疝痛。 1. 紫金藤:补男子肾,敷恶疮肿毒。 1. 南藤:治风。 1. 清风藤:治风湿麻痹。 1. 百灵藤:治风痹。 1. 紫藤:有小毒,治水 (一种心疾)。 1. 落雁木:治脚气肿。 1. 千里及:有小毒,治赤痢、眼疾。 1. 海藤:汁名"藤黄";,有毒,杀虫。 1. 鸡血藤:苦、温;治妇人月经不调,关节酸痛,手足麻木等症。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水泻、鹄泻、及泻、渝、芒芋、禹孙。 |
气味 | (根)甘、寒、无毒。 |
主治 | 1. 水湿肿胀。用白术、泽泻各一两,共三工业区末,或做成丸子。每服三钱,茯苓汤送下。 1. 暑天吐泻(头晕,渴饮,小便不利)。用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加水一碗、姜五片、类灯心十根,煎至八成,温服。 |
附方 | 泽泻叶治风疾、难产,乳汁不出等症;泽泻实治风痹消渴,益肾气,除邪湿。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瓦松、瓦花、向天草、赤者名铁脚婆罗门草、天王铁塔草。 |
气味 | 酸、平、无毒。 |
主治 | 1. 小便沙淋。用瓦楹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约两时后可以下沙通便。 1. 通经破血。用鲜瓦楹五两熬膏,当归须、干漆各一两,烧烟尽,当门子二钱,共研为末,加枣肉和成丸仓,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红花汤送下。 1. 头风白屑。用瓦松晒干,浇灰淋汁热洗 。六、七次后即见效。 1. 汤火伤。用瓦松、柏叶同捣烂,敷涂。 1. 恶疮。用瓦松阴干,研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净患处,然后以药末涂搽。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蓄、秃菜、败毒菜、牛舌菜、羊蹄大黄 、鬼目、东方宿、连虫陆、水黄芹,子名金荞麦。 |
气味 | (根)苦、寒、无毒。 |
主治 | 1. 结肠(便闭)。用羊蹄根一两,加水一大碗,煎至六成,温服。 1. 肠风下血。用羊蹄根洗净,切细,加连皮老姜各半碗,是炒赤,以酒淬过,去渣,适量饮服。 1. 喉痹。用羊蹄根,在陈醋中研成泥。先以布把喉外擦红,再把药涂上。 1. 顽癣。用羊蹄根绞出汁,加轻粉少许,调成膏涂癣上,三、五次即愈。又方:用羊蹄根五升,在桑柴火上煮开四、五次,取汁洗癣,同时以羊蹄汁和矾末涂搽。 1. 湿癣(痒不可忍,出黄水,愈后易复发)。用羊蹄根捣烂,和醋调匀涂搽。过一阵,用冷水洗去。一天治一次。析采得的羊蹄磨醋涂癣,有奇效。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山羊蹄、山大黄、餮芜、酸母、修、当药。 |
气味 | 酸、寒、无毒。 |
主治 | 治疥,去汗斑,杀皮肤小虫。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昌阳、尧韭、水剑草。 |
气味 | (根)辛、温、无毒。 |
主治 | 1. 癫阐风疾。用菖蒲捣成末。生前了三钱。 1. 喉痹肿痛。用菖蒲根嚼汁,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服。 1. 鼓胀(食积、气积、或血积)。用石菖蒲八两,锉细,斑蝥四两,去翅足,同炒黄后,去掉斑蝥,研为细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温水送下。 1. 肺损吐血用。用九节菖蒲末、白面等分,每服三钱,新汲水送下。一天服一次。 1. 赤白带下。用石菖蒲、破故纸等分、共炒为末。繁服二钱,以菖蒲泡酒调服。一天服一次。 1. 产后流血不止。用菖蒲一两半,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去渣,分三次服。饭前温服。 1. 病后耳聋。用菖蒲汁滴耳中。 1. 眼长挑针。用菖蒲根同盐一起,研为末,敷患处。 1. 痈疸。用生菖蒲捣烂贴疮上。如疮干燥,则以菖蒲研末,加水调匀涂搽。 1. 热毒湿疮(遍身生疮,痛而不痒,四肢更我,粘着衣被,不能安睡)。用菖蒲三斗,晒干,研为末,撒床上,令病人裸卧,遍体着药,再盖衣被,既不粘衣,又可得睡,其疮如失。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侧梨、水苔、石发、石衣、水衣、水棉、潭。 |
气味 | 甘、大温、无毒 。 |
主治 | 强胃气,止泄痢。捣烂可涂治丹毒游疹。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甘蒲、醮石。化上黄粉名蒲黄。 |
气味 | 甘、平、无毒。 |
主治 | 1. 乳痈。用香蒲草根捣烂贴患处,同时煎汁边根服下。 1. 热毒下痢。用香蒲根二两、粟米二合,小煎服。一天服二次。 1. 舌胀满口。用蒲黄频搽,或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都有速效。 1. 吐血唾血。用蒲黄末二两,每日以温酒或冷水送服三钱。 1. 小便出血。用蒲黄末,每服半钱,生地黄汁调下。或加入发灰等分亦可。药量可根据病人情况斟酌加减。 1. 刀伤出血。用蒲黄半两,热酒送下。 1. 痔疮出血。用蒲黄末一匙,水送服。一天服三次。 1. 脱肛。用蒲黄和猪油调涂,每日三至五次。 1. 胎动欲产(日月未足者)。用蒲黄二钱,水冲服。 1. 催生。用蒲黄、地龙(洗净、焙干)、陈桔皮,等分为末。分别收存,临用时各一钱,以新汲水调服,立产。 1. 胞衣不下。用蒲黄二钱,井水送服。 1. 产后下血。用蒲黄二两,加水二升煎成八合,一次服下。 1. 跌伤瘀血。用蒲黄末,空心服三钱,温酒送下。 1. 关节疼痛。用蒲黄八两,熟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凉水送下。一天服一次。 1. 阴部湿痒。用蒲黄末敷三、四次即愈。 1. 耳出脓。用蒲黄末掺敷。 1. 屙血或血痢。用蒲黄筛出的红色渣滓(名为"蒲萼";),炒过服用。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茭草、蒋草。 |
气味 | (菰笋)甘、冷 滑、无毒。 |
主治 | (菰笋,一名茭笋、茭白、菰菜)利大小便,止热痢,除目黄,止渴。 (菰根)大寒,治消渴、肠胃痼热。外敷治蛇伤,疮毒。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
气味 | 辛、寒、无毒。 |
主治 | 1. 伤寒。用紫背浮萍一钱、犀角悄半钱、钩藤钩几个,共研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以出汗为度。 1. 消渴。喝水甚多,用浮萍捣汁服。又方:用干浮萍、栝楼根,等分为末,加入乳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空心服二十丸。痛三年者,服药数日可愈。 1. 水肿,小便不利,用浮萍晒干,研为末。每服一匙,开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1. 吐血。用紫背浮萍(炽)半两、黄芪(炙)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调下。 1. 中小毒病(手足指冷至膝肘)。用浮萍晒干,研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1. 脱肛。用紫背浮萍为末,干敷患处。此方名"水圣散";。 1. 风热隐疹。用浮萍(蒸过,焙干)、牛蒡子(酒煮,晒干,炒)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至二钱,薄荷送下。一天服二次。 1. 风热丹毒。用浮萍捣汁涂搽。 1. 汗斑癜风。夏季收紫背浮萍晒干,每了四两煎水洗浴,并以萍直接搽抹。水中加汉防己二钱亦可。 1. 大风疠疾。春末采浮萍草,淘三、五次,窨三、五日,焙为末。避日光收存。每服三钱,饭前服,温酒送下。忌食猪肉、消风散五两。每服五钱,水煎,频饮。同时以浮萍煎汤洗浴。 1. 毒肿初起。用浮萍捣烂敷患处。 1. 烧烟去蚊。夏季取浮萍阴干烧成回,可将蚊虫熏去。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地朕、地噤、夜光、承夜、草血竭、血见愁、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酱瓣草、猢孙头草。 |
气味 | 辛、平、无毒。 |
主治 | 1. 赤白痢。用地锦草洗净、晒干,研为末,米汤送服一钱。 1. 妇女血崩。用嫩地锦草蒸熟,加油、盐、姜调食 ,并喝一、二杯送下。又言:地锦草阴干,研为末,姜、酒调服一、二钱,一服即可止崩。 1. 小便血淋。用地锦草加水捣服。 1. 刀伤出血不止。用地锦草捣烂涂上。 1. 风疮癣疥。用血见愁草同满江红草一起捣成末,敷患处。 1. 趾间鸡眼。先割破,令出血,用地锦草捣烂敷上,甚效。 1. 黄疸。用地锦草、羊 草、桔梗、苍术各一两,甘草五钱,共研为末;另以陕西省醋二碗与皂矾四两,同熬匀后,将近药末投入,再加白面适量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醋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苤菜、四叶菜、田字草 |
气味 | 甘、寒、滑、无毒。 |
主治 | 利小便,治毒疮,止消渴。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水粟、水栗子 |
气味 | (子)甘、涩、平、无毒。 (根)甘、寒、无毒 。 |
主治 | 厚肠胃、益气力。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
气味 | 甘、大寒、滑、无毒。 |
主治 | 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酸浆、三叶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鸠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孙施。 |
气味 | 酸、寒、无毒。 |
主治 | 1. 小便血淋。用酢浆草捣汁,煎五苓散服下。 1. 二便不通。用酢浆草一把、车前草一把,共捣取汁,加砂糖一钱调服。不通可再服。 1. 赤白带下。用酢浆草阴干,研为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温酒送下。 1. 痔疮出血。用酢浆草一大把,加水二升,煮取一繁荣昌盛服下。一天服三次,有效。 1. 癣疮作痒。用酢浆草涂搽,数次即愈。 1. 牙齿肿痛。用酢浆草一把,洗净,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捣烂,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处,有效。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单、落首、海萝。 |
气味 | 苦、咸、寒、无毒。 |
主治 | 1. 项下瘰疬。用海藻一斤,装薄布袋中,泡酒二升。每服二合,一天服三次。药渣晒干,研为末,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此酒名"海藻酒";连服几剂,即消瘰疬。 1. 蛇盘瘰疬,头项交接。用海藻(荞面炒)、白僵蚕(炒),等分为末,加白梅汤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米汤送下。毒气必泄。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纶布。 |
气味 | 咸、寒、滑、无毒。 |
主治 | 1. 瘿气结核,瘰疬肿硬 。用昆布一两,洗其咸汁,晒干为末。每取一钱,以棉裹好,放醋中浸过,口含咽汁味尽即换。 1. 项下渐肿成瘿。用昆布、海藻,等分为末,加蜜 做成丸子,如杏核大。随时含咽。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石 、金钗、禁生、林兰、杜兰。 |
气味 | 甘、平、无毒。 |
主治 | 胃中虚热、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镜面草。 |
气味 | 辛。 |
主治 | 1. 吐血、鼻血。用镜面草,洗 净。捣烂,泡酒服。 1. 小儿头疮。用镜面草晒干为末,加轻粉、麻油敷搽,有效。 1. 手指肿痛。用镜面草捣烂涂搽。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猴姜、猢狲姜、石毛姜、石奄间。 |
气味 | 苦、温、无毒。 |
主治 | 1. 虚气攻牙,齿痛血出。用骨碎补二两,锉细,慢火炒黑,研为末,常以擦齿,有口津,吐出或咽下均可。 1. 耳鸣耳闭。用骨碎补削作细条,炮过,乘热寒耳中。 1. 屙血。用骨碎补(烧存性)五钱,酒或米汤送下。 1. 长久泄痢。用骨碎补研为末,放入猪肾中煨熟吃下,即止。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石革、石皮、石兰。 |
气味 | 苦、平、无毒。 |
主治 | 1. 小便淋痛。用石韦、滑石,等分为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 1. 便前有血。用石韦研为末,以茄子枝煎汤送服二钱。 1. 气热咳嗽。用石韦、槟榔,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姜汤送下。 1. 崩中漏下。用石韦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送下。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金钏草、凤尾草、七星草。 |
气味 | 苦、寒、无毒。 |
主治 | 解热,通淋,消痈疮,解硫磺中毒。用根泡油涂头上,能大生毛发。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
气味 | 辛、寒、无毒。 |
主治 | 1. 痰喘。用石胡荽左杨汁,和酒服。 1. 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 1. 塞鼻治翳。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 1. 牙痛。用棉裹鹅不食 草,怀干研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 1. 一切肿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浇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共捣烂,加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患处。 1. 湿毒胫疮。夏季采石胡荽,晒收为末,每取末五钱、汞粉五分,加桐油调成膏。先以茶洗净患处,然后贴膏包好。将有黄水流出。五、六日病愈。 1. 脾寒疟疾。用石胡荽一把,捣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1. 痔疮肿痛。用石胡荽捣烂敷贴。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慎火、戒火、据火、护火、辟火、火母。 |
气味 | 苦、平、无毒。 |
主治 | 1. 小儿惊风。用景天(干)半两、麻黄、丹参、白术各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半钱,浆水调服。三、四岁的小儿可服一钱。 1. 婴儿风疹及疮毒。用景天苗叶五两和盐三两,同研细,绞取汁,以热手抹涂。一天两次。 1. 热毒丹疮。用景天捣汁涂搽。一昼夜宜搽一、二十次。 1. 漆沧作痒。揉景天涂搽。 1. 眼中生翳,涩痛难开。用景天捣汁,一天点三、五次。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石荷叶。 |
气味 | 微苦、辛、寒、有小毒。 |
主治 | 1. 耳出脓。用虎耳草捣汗滴耳内。 1. 痔疮肿痛。用虎耳草阴干,烧烟放桶中薰疮痛处。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
气味 | 甘,寒,微毒。 |
主治 | 汤火灼疮,研贴之。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
释名 | 绿梅花,白梅花,红梅花。 |
气味 | 酸、涩、平。 |
主治 | 胁肋胀痛,脘闷胀气,纳食不香;咽中似有物作梗。 |
附方 | |
图片 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