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属中医“痹证”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无论男女皆可发病,尤以成年人为多。
居住潮湿,触冒风雨等是产生痹证的外在原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不密是产生痹证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入侵,留滞经络肌肉关节,气血闭阻不通所致,《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又三气杂至,非寒不成,虽有风有湿,亦附子寒而已。又三气杂至,非虚不受,故《内经》又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本病是以本虚标实,而以标为急,邪客关节,痹阻不通,遂成斯疾。现代医学认为“与人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同时病毒感染与本病也有一定关系。”若以热盛或湿热蕴蒸为主,则见关节红、肿、热、痛;若寒湿偏盛则关节冷痛,遇寒痛增;若久病不愈,还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邪深入内脏等变化。
病因
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常见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病变部位呈现红、肿、灼热、
症状
剧痛,部分病人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有的仅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总之,关节炎皆以痛、酸、麻、重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疼痛或游走不定(为行痹),或固定不移(为痛痹或寒痹),或沉重胀麻(为著痹)。种种不一,皆因致病之因各有侧重而已。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故临床所见有急性和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尤以后者为多见。
1.脊全丸
【组成】金毛狗脊30克,全蝎30克,土鳖虫30克,大茴香3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或烘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0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活血、通络、祛风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李文亮《千家妙方》。杨惠勤方。用本方治疗106例,痊愈22例,显效32例,有效4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9.6%。
2.熨药袋
【组成】硫黄60克,白芷30克,川芎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为细粉,装入布袋中,拍平调整为0.3厘米厚,以线纵横固定(如小儿尿片状)。备用。
【用法】外用。先取鲜生姜片,以断面擦痛处,后将药袋放置上面,外加热敷,灼热则移之。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左右。每用后密藏之,勿令泄气。每料可用两周。
【功能】温经通络、驱风祛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李文亮《千家妙方》。张琼林方。本法使用方便,价值低廉,可让病人自理,深受欢迎。屡用效佳。在实用中,体会到对于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肥大性脊柱炎、软组织损伤等症,也有较好疗效。
3.菖姜膏
【组成】水菖蒲120克,干姜粉12克,樟脑90克,松香300克。
【制法】膏药。先将松香熔化,加入樟脑,后入水菖蒲根及干姜粉,搅拌均匀,制成膏药,摊膏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将膏药烤软揭开,贴于患处。每天在膏药处热敷1次。
【功能】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主治】风湿性关节疼痛。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安徽省临泉县中医药科学研究所方。本方有良好的止痛消肿作用。治疗107例,有效104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7.2%。
4.加味三妙丸
【组成】苍术120克(米泔水浸),黄柏60克(酒浸,晒于),川牛膝30克(去芦),当归尾30克(酒洗》,川草薛30克,防己30克,龟板30克(炙酥)。
【制法】糊丸。上药依法炮制,称量配齐,共研为细面,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服100丸,空心姜、盐汤送下。
【功能】祛湿热、止痹痛。
【主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逐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属湿热痹阻者。
【附记】引自清代虞抟《医学正传》。本方配伍严谨,丝丝入扣,可谓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症属湿热痹阻者的有效妙方。用于临床,常收良效。
5.抗风湿散
【组成】虎杖15克,茜草根15克,桑寄生15克,蕲蛇15克,制马钱子3克,乌梢蛇30克,干蚯蚓10克,僵蚕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筛,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清热解毒,祛风胜湿,化瘀通络,强筋坚骨。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痹阻型)。
【附记】引自洪广祥《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陈茂梧方。多年应用,效果甚佳。一般连服20剂即愈。
6.老鹳草膏
【组成】老鹳草4800克。
【制法】膏滋。将上药洗净,酌予碎断,以清水加热煎煮。水量蒸发减少时,续入适量清水,约煮3~4小时,将汁取出,续入清水再煎。如此二至三次,取出残渣压榨,榨出汁与煎汁合并,过滤,并加热浓缩,汁转浓时,用铜勺轻入锅底搅动,防止焦化。炼至成稠膏状,取少许滴于能吸潮的纸上检视,以不渗纸为度,即得清膏。每清膏300克,另取冰糖600克轧为细粉,加入微炼,取出过滤,除去浮沫,入缸待凉。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散风祛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麻木,经络不舒,手足拘挛及皮肤作痒等症。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痹症等。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
7.风湿灵片(一)
【组成】制川乌480克,制草乌720克,防己960克,防风480克,川续断480克,牛膝480克,桂枝480克,威灵仙480克,老鹳草960克。
【制法】片剂。先将防己轧为细粉(作吸收剂),过80~100目细罗,备用。再取制川乌等8味,用煮提法提取3次,第一次加水10~12倍量,煮沸3小时,第二次加水8~10倍量,煮沸2小时,第三次加水6~8倍量,煮沸1小时。滤取三次药液,静置过滤,浓缩为稠青约1200克。放冷。另取淀粉960克,与防己细粉混合,加人放冷的稠膏内,搅拌均匀,分成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轧成细粉。
取上项细粉,喷洒适量50%乙醇,搅拌成软材,过16~18目筛网,制成颗粒,干燥后整粒,再加入2%滑石粉(约60克),混合均匀,压成片剂,每片约重0.2克,计压制14350片。包靛蓝色糖衣,打光,烘干,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8片,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主治】由风寒引起的手足麻木,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肚腹疼痛等症。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制剂手册》。屡用效佳。
8.针乌散
【组成】针砂69克,川乌3克,木瓜3克,苍术3克,白矾3克,羌活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散15~30克,用稠大米汤调和成膏,贴敷于患处(痛处)。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风湿痛)。
【附记】引自《王渭川临床经验选》。屡用效佳。
9.痹证散
【组成】当归尾6克,赤芍6克,红花6克,桃仁6克,川乌6克,细辛6克,独活6克,南星6克,生半夏6克,姜黄6克,大黄6克,栀子6克,草乌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散15~30克,用姜、葱捣烂后调敷患处。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功能】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清热化痰、消肿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风湿红肿畸形)。
【附记】引自《王渭川临床经验选》。屡用效佳。
10.痛痹灵
【组成】马钱子10克,麻黄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蜈蚣6克,广木香3克,血竭3克。
【制法】蜜丸。取用清砂子炒热,加入拣净的马钱子,炒至外表焦黄鼓起(发泡)、筛去砂子,刮去毛,研细粉;其他药物共研极细末,与马钱子粉混合均匀,备用为散,或炼蜜为丸,如绿豆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吞服2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可逐渐加大到4克,或酌情再加。服药1周后,停1周再服为宜。
【功能】舒筋活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肌肉酸痛及跌打损伤疼痛等症。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万文谟方。临床屡用,疗效显著。方中马钱子含士的宁,服用过量有抽搐现象,如发现抽搐,应即时停药,待抽止再减量服至痊愈。
11.辣椒膏
【组成】豆油1500克,樟丹500克,干红辣椒1000克,雄黄100克,马钱子面50克。
【制法】膏药。先用豆油,炸辣椒至黑色,捞出再烤油至滴水不散为度。再下樟丹,文火熬煎,搅拌均匀至滴水成珠离火,搅凉,再下雄黄搅匀成膏状,放凉水中拉开(拔丝为度),然后用滑石粉包起,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拉开,吸少许马钱子粉置于膏药上,即可贴用。即用时视病情取膏药一块,上放马钱子粉,置消毒白布上压平贴在痛处。每隔5~7日换药1次。
【功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一切风湿疼痛,寒痛等症。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痛等。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高树人师授秘方。屡用特效。
12.加味回阳玉龙膏
【组成】生川乌30克,生草乌30克,生南星30克,生附子30克,炮干姜90克,赤芍90克,肉桂15克,白芷15克,细辛12克。
【制法】膏药。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用时用白酒调敷。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此散适量(用量按患部大小及病情需要酌定),用上好白酒加热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厚约0.5厘米),覆以油纸,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晚换药1次。病重者早、晚各敷1次。每次换药时,可在用过已干的药料上陆续加些新药粉,用热白酒调匀再敷·直至一料药用完为止。
【功能】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化痰湿。
【主治】风寒湿痹急性发作。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一切痹证。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屡用效佳。坚持用药,治愈率可达90%。同时本方对麻木不仁,隐痛绵绵者亦有疗效。凡火邪实证或湿热内蕴,攻注作痛者忌用。
13.参归散
【组成】党参60克,当归60克,川续断60克,炙全蝎50克,炙蜈蚣20克,炙蜂房2只,落得打30克,延胡索60克,木瓜60克,甘松30克,甘草6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或冷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3次,水酒各半加热送服。
【功能】益气活血、搜风祛湿、通络止痛。
【主治】坐骨、腰背及两臂关节酸痛,阴晴天皆然。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等。
【附记】引自朱良春《章次公医案》。屡用特效。本方重用虫类药治痹以定痛,以党参、当归、川断、甘草扶正,用甘松、延胡索止痛,故临床用之,每获良效。
14.蕲蛇散
【组成】蕲蛇15克,露蜂房15克(焙),炙大蜈蚣5条,炙全蝎6克,三七15克,仙茅15克,全当归30克,桑寄生15克,生白术15克,甘草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5~5克,用落得打、千年健、五加皮、伸筋草各9克,炙仙藤12克,龟鹿二仙胶5~9克煎水,于空腹时冲服,一日服2~3次。
【功能】活血祛瘀、搜风通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
【主治】痹症(风湿性脊椎炎,髋关节炎),背部疼痛,髋关节强直疼痛,精神倦怠,四肢无力。
【附记】引自朱良春《章次公医案》。屡用特效,一般连服1~2料即愈。
15.外用寒湿积聚散
【组成】乌头30克,干姜15克,高良姜15克,白胡椒15克,北细辛15克,肉桂15克,丁香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此散一匙(约15克左右),加白酒一匙,和匀,用生姜、葱白水煎取汁调匀药粉,和匀成膏,摊于布上,贴敷痛处,固定一夜,晨起易之。
【功能】温经散寒、止痛散结。
【主治】寒湿冷气,凝于四肢关节,或足背,或小腹两侧腰部,自觉冷痛,或有块。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集》。屡用皆效。照法用之,能消散而愈;热证慎之,凡热证红肿热痛;寒湿皮色不变,喜暖怕凉。人体各部风寒湿所致的硬块或疼痛之证,用之皆有良效。
16.蘑菇散
【组成】元蘑菇15克,木耳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薏苡仁30克,年见15克(即千年健),地枫15克(即钻地风),姜黄10克,地龙10克,炙川乌10克,炙草乌5克,乳香5克,没药5克,桑寄生20克,炙马钱子7.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5克,一日服2~3次,水酒各半送服。
【功能】舒筋活络、蠲痹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尚彦博方。屡用皆效。凡孕妇及高血压患者忌服。
17.追风除湿止痛膏
【组成】焦黄柏、白芥子、生川乌、生草乌各等份。
【制法】膏药。上药烘干,共研细末,和匀,以蜂蜜、白酒各半调和成软膏状,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膏药适量,外敷于肿痛之处,外加包扎固定,待发热后取去,隔日再以蜜酒少许调敷。2~3天痛止肿消,切勿久敷,免致疱疹、脱皮。
【功能】追风除湿、止痛消肿。
【主治】风湿痛及风湿肿痛。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肌肉痛等。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谢石方。屡用特效。一般用药2~3次即痛止肿消。
18.龙马定痛丹
【组成】马钱子30克,地鳖虫3克,地龙3克,全蝎3克,朱砂0.3克。
【制法】散剂。先将马钱子用土炒至膨胀,入香油炸之,俟其有响爆之声,外呈棕褐色,切开呈紫红色时取出,与地龙、地鳖虫、全蝎共研极细末,后入朱砂同研细和匀,贮瓶备用。或制蜜丸40粒,备用。
【用法】口服。每晚临睡前用糖开水送服1~1.2克(或1丸)。服1周后不效,可于每晨加服1克。
【功能】活血脉、化瘀血、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各种痛痹,如肩、背、腰、腿及周身疼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等,包括现代医学之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
【附记】引自《当代名医治症精华·痹证专辑》。颜德馨方。屡用特效。方中马钱子,又名番木鳖,性味苦寒有毒,入肝、脾经,功能活血、通络、止痛;张锡纯尝谓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他药”。《外科全生集》称之“能搜筋骨人酚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病毒。”配以地鳖虫、地龙、全蝎搜剔祛风,通络止痛;佐以朱砂为衣,制约马钱子毒性,且能安心神,通血脉。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脉,化瘀血,祛风湿,止痹痛之功。
服用本散(丸),须严格掌握剂量,不可盲目加量。临时个别患者有求愈之心切,误服大剂量,以致出现中毒症状,如焦虑不安,肌肉强直,口唇麻木,甚至抽搐震颤。此时可予浓糖水口服,或甘草、绿豆各30克,煎浓汤,频饮即解。个别病例药后白细胞偏低,停药后即迅速恢复。余无不良影响。
笔者临床应用,依本方改丸为散,验证30例,同样效捷。结果痊愈26例,显效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达100%。
19.风湿止痛散
【组成】制草乌10克,威灵仙750克,穿地龙750克。
【制法】散剂。先将威灵仙、穿地龙熬成干浸膏,粉碎过筛,然后与制草乌粉和水杨梅酸钠25克同研细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克,每日服4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散风活血、祛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痛、腰腿痛等。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20.风湿伤痛膏
【组成】制浸膏用药料:红茴香10斤(5000克),白瑞香(南苓意花通用)10斤(5000克),虎杖(活血龙)10斤(5000克),红木香10个,千里光6斤(3000克),干姜6斤(3000克),山茶6斤(3000克),白芷6斤(3000克),生草乌3斤(1500克),骨碎补4斤(2000克),积雪草4斤(2000克)。
直接对入药料:薄荷脑6斤(3000克),冰片2斤(1000克),冬青油3斤(1500克),樟脑4斤(2000克),颠茄流浸膏4斤(200克)。
基质和溶剂:橡胶32斤(16000克),氧化锌90斤(45000克),松香28斤(14000克),羊毛脂2斤(1000克),白油0.5斤(250克),甘油0.5斤(250克),汽油约90斤(45000克)。
【制法】橡皮膏。①将基质和溶剂混匀,密闭保存备用。②将制浸膏用的11味中草药制成浸膏。将浸膏和直接对入的5味药粉依次加入基质中,打浆。③把制成的胶浆置于上浆机上,均匀涂布于纸上,每5cm²涂胶量应在0.9~1克。④上浆后切段、切片,包装即得。每张为4×6cm²,外观呈淡草绿色,具有特有的芳香气味,每袋两张装,每200张纸盒封装。
【用法】外用。先将患部皮肤拭干,把膏药贴纸轻轻撕离,贴于患部,每隔日或3日换药1次。
【功能】散风止痛、活血祛瘀。
【主治】关节风湿酸痛,肌肉肩背酸痛及跌打损伤等。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有效。
21.马钱子散
【组成】马钱子60克,老鹳草30克,透骨草30克,穿山甲30克(代),骨碎补30克。
【制法】散剂。先将马钱子加温水泡至皮软,剥去皮,破为两半,晾干后放香油内炸至酥焦为度,与其他12味药共研为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晚服0.3~0.4克,用黄酒或白开水冲服。
【功能】祛风除湿、补肾通络。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又用炸马钱子油搽抹,按摩患部,每次30分钟,每日1或2次,可提高疗效。
22.马蝎散
【组成】马钱子30克(去皮用仁),血竭花120克。
【制法】散剂。先将马钱子用香油炸至焦黄色(以捞出时仁上不带油,色紫黑为度。若油煮嫩,吃了有危险,过火则失效),捞出后同血竭花共研极细末。将药末分为80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包,每日早、晚饭后各服1次,白开水送服。若服药后有头昏者可减半量。40天为1疗程。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民间秘方治百病》。屡用有效。
23.川乌龙蛇丸
【组成】川乌、地龙、乌梢蛇各等份。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冷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驱风利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或关节强直,活动障碍及肌肉疼痛。
【附记】引自程爵棠《民间秘方治百病》。屡用有效。
24.蜈蝎散
【组成】蜈蚣、全蝎(蝎子)各等份。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解毒、散结止痛(止痉)。
【主治】风湿性关节强直剧痛,颈淋巴结核及热病抽搐。
【附记】引自程爵棠《民间秘方治百病》。屡用效佳。
25.风寒砂
【组成】麻黄30克,当归30克,附子30克,牛膝30克,透骨草30克,红花30克,干姜30克,桂枝30克,白芷30克,荆芥30克,木瓜30克,羌活30克,防风30克,独活30克,艾绒30克,铁砂40斤(2000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为粗末,与铁砂和匀,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此散100~240克,倒入碗内,用醋将药末拌潮后,装人布袋内扎紧,再用多层布包裹,候热,熨敷患处。
【功能】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四肢麻木,腰部扭伤,腹部冷痛等。
【附记】引自叶显纯《常用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腹痛忌用。
26.风湿止痛膏(一)
【组成】乳香100克,没药100克,冰片100克,樟脑100克,薄荷脑100克,冬青油150克,丁香50克,肉桂200克,红花100克,生川乌150克,生草乌150克,荆芥200克,防风200克,干姜150克,金银花100克,白芷200克,三棱200克,当归100克,苯海拉明2.5克,橡胶1600克,松香1800克,汽油5000克,氧化锌2100克,凡士林700克。石蜡50克。
【制法】橡皮膏。先取乳香、没药、丁香制成粗粉,用90%乙醇浸渍提取至尽。提取液中加入冰片、樟脑、薄荷脑、冬青油、苯海拉明,使之溶解备用。再将肉桂、红花等植物药材,酌予碎断,加水煎煮16小时,过滤,加热浓缩成浸膏(膏量约为药材的1/8)橡胶切成碎块,用汽油泡12小时后充分搅拌使溶解,依次加入熔融的松香和氧化锌的混合物,凡士林石腊药材浸膏、乳香、没药、丁香、冰片、樟脑等的纯溶液等依次加入搅拌均匀后,最后成粘浆状物,摊涂在布帛上,即得。
【用法】外用。将患处洗净擦干,按痛处大小取本膏贴敷。每隔2~5日换药1次。
【功能】祛风除湿、化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肩、四肢、关节、肌肉诸痛等症。
【附记】引自《河南省药品规范》。屡用皆效。
27.祛风活络膏
【组成】白花蛇1条,全虫(全蝎)25克,僵蚕25克,川乌25克,细辛25克,川羌活25克,皂角25克,南星25克,白附子40克,豨益草50克。
【制法】膏药。用香油250克,入锅内,投入上列药材炸枯去渣,再对白淀粉,凉后入麝香10克(研细对入)调匀收膏即成,分装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适量外敷患处。
【功能】祛风止痛,活络行血。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屡用特效。
28.白花二乌膏
【组成】白芥子、川乌、草乌、江子霜、蟾酥、透骨草、杜仲炭各等份。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散适量,以人乳汁调和成软膏状,摊于布上,贴敷患处。约在20小时内,患处奇痒,或出现水泡时即去药,俟泡消失后,再敷之。一般敷5~6次即可痊愈。
【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风湿性疼痛皆可适用)。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董阴庭祖传秘方。用本方治疗千例,均获治愈。
29.肉桂辛乌膏
【组成】肉桂120克,白胡椒60克,细辛60克,干姜120克,公丁香30克,生川乌30克,生草乌30克,甘松30克,蜂蜜680克。
【制法】膏药。上药除蜂蜜外,余药共研为细末,再把蜂蜜炼成膏,将药粉纳入蜜膏,拌匀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适量摊在白布上贴敷患处,再以绷布裹住,不可中途解开。
【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丁子力师传秘方。屡用效佳。药后患处有温热感和奇痒,这是正常现象,经过这个阶段,病情即将好转,逐渐而愈。
30.伤湿止痛膏
【组成】伤湿止痛浸膏50克,水杨酸甲酯15克,薄荷脑10克,冰片10克,樟脑20克,芸香浸膏12.5克,颠茄流浸膏30克。
(伤湿止痛浸膏:生草乌10克,生川乌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马钱子10克,丁香10克,肉桂20克,荆芥20克,防风20克,老鹳草20克,香加皮20克,落得打20克,骨碎补20克,白芷30克,山柰30克,干姜30克)。
【制法】橡皮膏。伤湿止痛浸膏等7味,按总量加3.7~4.0倍的橡胶、松香等基质原料,制成涂膏,切段,盖衬,切成小块,即得。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贴敷患处。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由风湿引起的关节、肌肉痛及伤筋等。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有效。孕妇慎用。
31.五方散
【组成】生南星10克,生半夏10克,生川乌10克,生草乌10克,生白附子10克,生狼毒10克。
【制法】散剂。上药干燥,混合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本散适量,以白酒适量调和成软膏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功能】祛风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梁汤思,宋钦兰方。屡用效佳。本方有大毒,严禁内服。
32.痹证丸
【组成】制马钱子500克,乌梢蛇1500克,地龙1500克,制乳香1500克,制没药1500克,青风藤5000克,败酱草5000克,丹参5000克。
【制法】水丸。先将前5味药共研为细末,后3味药煎汁浓缩,两者混合均匀,晒干或低温干燥,共研为细面,过80目筛,取上药粉,泛水为丸,如绿豆大,以白糖与其他辅料为糖衣丸,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0~60粒,一日服3次,小儿酌减量,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消肿定痛。
【主治】风湿痹痛,关节肿痛,腰膝酸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娄多峰方。屡用效佳。
33.加味龙蛇散
【组成】地龙30克,天龙15克,白花蛇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分成四包,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包,每日服2~4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能】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慢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李健生方。屡用效佳。
34.防独膏
【组成】防风、独活、秦艽、威灵仙、海桐皮、川椒、川芎、赤芍、白芷、当归、马钱子、甘草各等份。
【制法】膏药。上药共研为细末,和匀,用陶器加水适量,调成糊状,煮沸后煎3~5分钟,将药平铺于白布上,包好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布膏置于治疗之部位,药敷布袋上须加油调成一层油状,外用油布或棉垫保温。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一般15~20次为1疗程。
【功能】祛风、除湿、散寒。
【主治】慢性关节风湿痛。
【附记】引自《江西中医药》。用治62例,痊愈14例,近愈28例,好转18例,无效2例,同时应注意:治疗前,患者躺于舒适之位置,不能乱动,以免烫伤。中药贴敷之温度应在39~45℃之间,湿度以不滴水为限。
35.行痹丸(一)
【组成】川羌活3克,千年健10克,生地黄6克,熟地黄6克,川独活4.5克,油松节24克,春砂仁3克,追地风10克,金狗脊15克,北细辛3克,左秦艽6克,蔓荆子10克,杭白芍12克,嫩桑枝15克,酒川芎4.5克,桑寄生15克,酒当归10克,甘草节6克,川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
【制法】蜜丸。上药以3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早、晚各服1次,白开水化服。
【功能】祛风除湿,滋阴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行痹)。
【附记】引自祝谌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痹证虽为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见,然辨证应分主次,用药须有侧重。本证则风重于寒湿。经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活血加祛风湿,用之临床,每获良效,且见效颇捷。
36.痛痹丸
【组成】杭白芍6克,川桂枝6克,川附片10克,破故纸10克,巴戟天10克,川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大熟地10克,春砂仁3克,北细辛3克,左秦艽6克,乌蛇肉24克,炙甘草节10克,虎骨胶6克(代),黄芪24克,追地风10克,千年健10克,威灵仙10克。
【制法】蜜丸。上药以3副共研细面,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早、中、晚各服1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温阳补肾、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痛痹)。
【附记】引自祝谌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本证为寒重于风湿之痛痹,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治以温阳补肾为主兼除风湿,故用之临床,屡用良效。
37.扶正通络丸
【组成】川附片30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善黄10克,乌蛇肉30克,杭白芍10克,制全蝎4.5克,川桂枝10克,酒地龙10克,酒川芎4.5克,酒当归12克,生地黄6克,熟地黄6克,石楠藤12克,北细辛3克,炙甘草节10克。
【制法】蜜丸。上药以2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早、中、晚各服1次,温开水化服。
【功能】益气助阳、养血活血、搜风通络。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气血两亏,风寒痹阻型)。
【附记】引自祝谌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屡用屡验,效果良好。
38.防己浸膏片
【组成】防己1000克。
【制法】片剂。取防己粗粉用60%乙醇润湿4小时后,投入温浸器中,注意松紧适宜,加60%乙醇6倍量,保持60~70℃浸提2小时,滤取药液;残渣再加60%乙醇4倍量,重复操作1次,计2小时,集合各次滤液,回收乙醇,继续浓缩成稠膏,测定其含量,按规定的浸膏量,加辅料适量,混合均匀,过16目筛网,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加适量硬脂酸镁,和匀,压制成片,即得。每片重0.3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4片,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退热、利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及水肿,脚气病等。
【附记】引自《中药单味制剂操作工艺》。屡用有效。
39.风湿豨桐片
【组成】豨益草40公斤,臭梧桐叶40公斤。
【制法】片剂。先将豨益草按水煮法提取3次,制成浸膏。再将臭梧桐叶(总量的60%计24公斤),以60℃温水按浸渍法提取浸液,减压浓缩成膏。又取臭梧桐叶(总量的40%计16公斤)轧为细粉(作赋型剂用)。然后将浸膏,赋型剂及调整用淀粉混匀后,按水制颗粒法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压制成片,每片重0.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片,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四肢麻痹,骨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天津市中成药规范》。屡用效佳。
40.虎骨木瓜片
【组成】没药20公斤,乳香20公斤,当归20公斤,肉桂20公斤(去粗皮),甜瓜子20公斤,地龙肉20公斤,骨碎补6.25公斤,怀牛膝20公斤,虎骨10公斤(可用狗胫骨倍量代),木瓜10公斤,木香20公斤,血竭25公斤。
【制法】片剂。将乳香、没药用96%乙醇,当归、肉桂第一次用90%乙醇,第二次用60%乙醇,地龙肉、骨碎补、怀牛膝、甜瓜子用45%乙醇,以上八味按浸渍法制成浸膏。又将虎骨、木瓜二味分别按水煮法制成浸膏及胶,虎骨干燥后粉碎作赋型剂用。木香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残余液再浓缩成浸膏。血竭制成稠粉作赋型剂用。然后将浸膏赋型剂及淀粉混匀后,按水制颗粒法制成颗粒,应出颗粒96.64公斤。待颗粒冷后,加入木香油混匀,压制成片,每片重0.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片,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筋活血、散风去湿。
【主治】筋骨无力,四肢麻木,气血不和,腰背疼痛。
【附记】引自《天津市中成药规范》。屡用效佳。孕妇忌服。又注:每公斤木香折合木香油4毫升。
41.追风片
【组成】当归20公斤,胆南星6公斤,桂枝8公斤,天麻20公斤,白芍20公斤,白芷10公斤,川芎20公斤,防风20公斤,橘络1.5公斤,地龙肉10公斤,僵蚕20公斤(炒),草乌10公斤(制),川乌10公斤(制),白附子5公斤(制),生半夏15公斤,甘草5公斤,荆芥20公斤,雄黄5公斤,生石膏10公斤。
【制法】片剂。①当归第一次浸用90%乙醇,第二次用60%乙醇;胆南星用70%乙醇;桂枝、天麻、白芍、川芎、防风用60%乙醇;橘络用45%乙醇;僵蚕用25%乙醇。以上十一味按浸渍法制成浸膏。②草乌、川乌、白附子、甘草等四味用水煮法制成浸膏。③生半夏用水泡透心,加入生姜同煮(每500克半夏加生姜120克),取其煮液,浓缩成膏。④荆芥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残余液再浓缩成浸膏。⑤雄黄、石膏制成细粉,作赋型剂用。⑥将各项浸膏、赋型剂及淀粉混匀后,过筛网制成颗粒,应出颗粒126.576公斤。⑦颗粒冷后,加芥穗油混匀,压制成片,每片重0.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片,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筋活络、散风化痰。
【主治】筋骨软弱,腰背疼痛,手足麻木。
【附记】引自《天津市中成药规范》。屡用效佳。
42.关节炎丸(一)
【组成】豨益草3000克,苍术1000克,威灵仙1500克,独活1500克,穿地龙1500克,托盘根1000克,山豆根1500克,生草乌25克,老贯筋3000克。
【制法】丸剂。上述诸药(除生草乌外),均用鲜草。将鲜草切碎,水煎两次,每次煮沸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浓缩成膏,加入生草乌细粉拌匀,搓制成丸(计100丸)。甘草粉为衣。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白酒微温送服。
【功能】散风祛湿,消炎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沈阳药学院《发掘推广中草药》。屡用效佳。若服后关节局部有痛麻沉重感,继续服3~4丸后方可自行减轻或消失。若服后全身有麻感,有目眩,下次服用须减量1/3丸。
43.关节炎丸(二)
【组成】地龙150克,槲寄生1500克,羌活150克,豨益草1500克,当归150克,独活150克,生草乌12.5克。
【制法】丸剂。上述诸药中,槲寄生和豨益草用鲜草。将鲜草切碎与独活、羌活、当归、地龙--起加水煎煮二次,每次煮沸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浓缩成膏,再加入生草乌细粉拌匀,制成50丸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白酒微温送下。
【功能】散风祛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沈阳药学院《发掘推广中草药》。屡用效佳。
44.风湿止痛膏(二)
【组成】生草乌50克,穿地龙50克,蛇白鼓50克,辣椒籽50克。
【制法】膏药。上药加水煎煮三次,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至约30毫升,加入二甲基亚砜5毫升,调匀,装玻璃瓶内密塞。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放在小块胶布正中,贴敷相应穴位。
【功能】散风、祛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附记】引自沈阳药学院《发掘推广中草药》。屡用效佳。
45.金鸡虎丸
【组成】金毛狗脊1500克,鸡血藤2000克,黑老虎1000克,千斤拔1500克,金楼子1000克,牛大力1500克。
【制法】蜜丸。将金毛狗脊去毛,金樱子去囊毛,洗净切碎,同已切片的鸡血藤加水煎煮三次,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膏。其余药物洗净烘干研成细粉,掺入膏内搅匀,烘干,再研成细粉,加入炼蜜中混匀制丸,每丸重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2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散风活血、补肾强筋。
【主治】腰肌劳损,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贫血,肾虚等。
【附记】引自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屡用效佳。
46.三枝片
【组成】松树枝1000克,柳树枝1000克,杨树枝1000克。
【制法】片剂。取上述三种药物加水煎煮三次,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至糖浆状,加适量淀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压制成片(压片1500片),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5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附记】引自《吉林省中草药栽培与制剂》。屡用效佳。
47.伤湿涂膜膏
【组成】桂枝0.4克,金果榄0.6克,莪术0.6克,了刁竹0.9克,白芷0.9克,雪上一枝蒿0.6克(以上药材按制法提取)。颠茄流浸膏,樟脑(合成)、薄荷脑各0.5克,邻苯二甲酸二甲酯0.1克,聚乙烯醇缩甲乙醛1.5克,乙醇,丙酮加至10克(每瓶所含量)。
【制法】涂膜代膏剂。(按400瓶投料计算):①颠茄生物碱提取:颠茄流浸膏200克,加水200毫升,浓氨水60毫升,搅匀,分别用100毫升,80毫升,80毫升氯仿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回收氯仿,将氯仿提取物(即残渣),加丙酮至100克。②白芷、莪术、金果榄、桂枝、了刁竹共1360克打成粗粉,用80%乙醇6800克浸渍36~48小时,渗漉,收集初渗漉液800克,其余渗漉液减压浓缩至1200克。③雪上一枝蒿粗粉2400克,以4倍量85%乙醇浸渍36~48小时,渗漉,收集渗漉液。④将上述三种药液混和,加薄荷脑、樟脑各200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0克,待溶解后,加入聚乙烯醇缩甲乙醛600克,不断搅拌,再用70%乙醇加重4000克,密封保存。
【用法】外用。用时取含药黏稠液涂在患者患处皮肤上,2~3分钟后,待丙酮、乙醇等溶剂挥发,即结成膜代替伤湿止痛膏。
【功能】通络散风、利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上海方)。应用418例,效果比膏药好。
48.枫荷梨糖浆
【组成】枫荷梨根15公斤,钩藤根15公斤,大活血7.5公斤,桂枝4.5公斤,牛膝4.5公斤。
【制法】糖浆。先将上述各药切成薄片,按药量加水4倍,先后煎煮2次,然后浓缩至总药量的1.5倍,用1倍量95%乙醇沉淀两次,回收乙醇后加入0.4%苯甲酸钠和0.3‰尼泊金防腐,加入单糖浆使成93000毫升即成。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0毫升,每日服2~3次。15天为1疗程,可连服几个疗程。
【功能】祛风除湿、舒筋活血。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
【附记】引自江西《新医药通讯》。江西省德兴县人民医院方。屡用效佳。①若在本方基础上加入八角枫根、野荞麦根、野木瓜根各15克,可提高疗效。②服药期间多进肉食,以减少胃内嘈杂、饥饿感。
49.风湿停胶囊
【组成】铁冬青250克,苍术250克,黄柏250克,牛膝250克,叶莲250克。
【制法】胶囊。上药加水煎煮三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稠膏状,烘干,研为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4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4粒,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福建晋江第二医院《医院制剂手册》。屡用效佳。
50.行痹丸(二)
【组成】石楠藤2000克,海风藤2500克,秦艽2000克,独活1500克,川牛膝1500克,薏苡仁2000克,威灵仙1500克,白芷1500克,苍术1000克,川芎1000克,桑枝5000克。
【制法】水丸。先将秦艽、独活、川牛膝、薏苡仁、白芷、苍术、川芎共研为细粉,过100目筛。再将其余药物加水煎煮三次,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浓糖浆状,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50%,搅匀,密闭,放置一夜过滤。然后将药液回收乙醇,于水浴上浓缩至约6000毫升,与上项药粉泛为水丸,如绿豆粒大,于60~70℃烘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除湿、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或并见寒热表证者。
【附记】引自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用中西药制剂处方及配制方法》。屡用效佳。孕妇慎用。
51.风湿宁片
【组成】猴耳草250公斤,甘草粉4公斤,淀粉1公斤,滑石粉2公斤。
【制法】片剂。取猴耳草的根茎,研成粗粉,加10倍量的常水,浸渍24~48小时,时时搅拌,过滤。滤渣加常水8倍量,浸渍24小时,时时搅拌,过滤,合并二次滤液浓缩,至原生药的1~2倍,再减压浓缩至稠膏状,取出,得浸膏约为原生药的9%。摊置盘中,加淀粉、甘草粉、滑石粉等辅料,65℃烘干,研细用85%~95%乙醇和匀,通过14~16目筛网,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压片,每片重0.3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
【功能】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关节疼痛。
【附记】引自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中医研究所《中医药研究资料》。屡用效佳。
52.活络散风片
【组成】穿山龙1000克,豨益草500克,五加皮150克,乳香30克,淀粉适量,白及胶浆适量。
【制法】片剂。取穿山龙、豨益草、五加皮各半量,加水煎煮三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膏(约1500毫升)。另取上述药材其余部分,混合粉碎成细粉,加入乳香细粉,混合过筛,掺人膏中,搅匀,加淀粉糊和白及胶浆,和匀,制成软材,过16目筛网,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加1%硬脂酸镁,混匀,压片即得。每片重0.3~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5片(0.5克)或8片(0.3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散风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屡用效佳。
53.关节炎片
【组成】穿山龙247.5公斤,老鹳草577.5公斤。
【制法】片剂。将上药材加工洗净,穿山龙切一分厚片,老鹳草制成小咀,另取老鹳草452.5公斤,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煮沸2.5小时,第二次1小时,第三次0.5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取穿山龙247.5公斤,用70%乙醇回流2次,第一次加4倍量回流3小时,第二次加3倍量回流2小时,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再将老鹳草125公斤粉碎为细粉,过100目筛,混匀。然后合并以上药液及乙醇回收后的药液,过滤沉淀,减压浓缩至比重1.40(温度50℃)的稠膏,加入老鹳草细粉,混合均匀,制成混合膏。干燥,粉碎为细粉,用稀乙醇制成湿颗粒。干燥,整粒,加0.5%硬脂酸镁,混匀压片,每片重0.3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片,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消炎止痛。
【主治】关节痛,神经痛。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成药规范》(第二册)。屡用效佳。
54.木瓜丸
【组成】牛膝40公斤(去头),当归20公斤,海风藤20公斤,木瓜20公斤,威灵仙20公斤,川芎20公斤,鸡血藤10公斤,白芷20公斤,川乌10公斤(甘草、银花水制),草乌10公斤(甘草、银花水制),狗脊10公斤(砂烫去毛),人参10公斤(去芦)。
【制法】糊丸。将药材加工洗净,炮制合格。川芎、白芷、狗脊打碎,海风藤切段。将当归、海风藤、川芎、白芷、狗脊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煎2小时,第二次煎1小时。再将牛膝、木瓜、威灵仙、鸡血藤、川乌、草乌、人参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合均匀。然后合并以上药液,过滤沉淀,减压浓缩至比重1.35(温度50℃)的稠膏,加入以上药细粉,按比例,混合均匀,搓条制丸,为小丸,低温干燥,包滑石粉浅黄色糖衣(每50公斤干药用滑石粉14.1公斤,白砂糖15.7公斤,食品用色素柠檬黄2.56克,胭脂红0.64克,为衣,闯亮)。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0粒,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散风除湿、益肾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四肢麻木,遍身疼痛,筋骨无力,行步艰难。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成药规范》(第二册)。屡用效佳。忌食生冷食物,孕妇忌服。
55.续骨宁片
【组成】穿山龙200克,炒苍术100克,当归100克,牛膝100克,桃仁100克,威灵仙100克,红花100克,桂枝100克,甘草100克,丹参100克,千年健100克,钻地风100克,炒乳香100克,制草乌100克,制马钱子50克。
【制法】片剂。①粉碎:将苍术、当归、桂枝、马钱子共研为细粉,过120目筛,与乳香掺研,研细,过80目筛。②煎煮:将其余穿山龙等十一味药酌予碎断,加水煎煮三次,分次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膏。③制粒压片:将上述药粉,浓缩膏,加适量的黄糊精,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压片,包衣,打光。每片重0.3克(糖衣片重0.4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片,每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活血、舒筋、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吉林省中成药暂行标准》。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56.风湿灵片(二)
【组成】制川乌480克,防风480克,续断480克,牛膝480克,桂枝480克,威灵仙480克,制草乌720克,防己960克,老鹳草960克。
【制法】片剂。按处方将上药依法炮制合格,称量配齐。防己单。先将防己轧为细粉(作吸收剂用),过80~100目筛。再将制川乌等八味药,用煮提法提取三次。第一次加水10~12倍量,煮沸3小时,第二次加水8~10倍量,煮沸2小时,第三次加水6~8倍量,煮沸1小时。滤取三次药液,静置过滤,浓缩为稠膏,约1200克。放冷。然后另取淀粉960克,与防己细粉混合,加入放冷的稠膏内,搅拌均匀,分成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轧为细粉,再喷洒适量50%乙醇,搅拌成软材,过16~18目筛网,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加入2%滑石粉(约60克),混合均匀,压成片剂,每片重0.2克。取齐整素片,包靛蓝色糖衣,打光烘干。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8片,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主治]由风寒湿邪引起的手足麻木、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及腰腿痛、肚腹疼痛等症。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制剂手册》。屡用效佳。
57.风湿镇痛膏
【组成】生川乌30克(细粉》,防己18克(细粉),樟脑3克,植物沥清膏480克。
【制法】膏药。取植物沥清膏加热溶化,加入生川乌细粉、防己细粉。当膏降温至60℃左右时,再加入樟脑,充分混匀。微火保温,摊膏,即得。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温化后贴痛处,数日后换药。
【功能】散风除湿、消炎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山东省药品标准》(中成药部分)。屡用效佳。附,植物沥清膏的制备:取植物沥清,直火加热至280℃左右,离火,加人铅丹适量,搅拌,至不显铅丹红色为止。稍凉,倾入冷水中,待硬成块,再做成合适的团块,用时除尽水分,即得。
58.伤湿膏
【组成】①原药:生川乌7.5公斤,元胡2.5公斤,干姜5公斤,透骨草2.5公斤,羌活2.5公斤,山柰4公斤,官桂2.5公斤,防己2.5公斤,五加皮2.5公斤,甘松3公斤。
②细粉:薄荷脑3公斤,薄荷油1.5公斤,樟脑2.5公斤,冬绿油1.5公斤,颠茄流浸膏1.5公斤。
③基质:橡胶16公斤,汽油45公斤,氧化锌14公斤,松香12公斤,羊毛脂1公斤,液体石蜡250克。
【制法】橡皮膏。①渗漉,取原粉,打成粗粉,加90%乙醇10公斤湿润,装渗漉筒,加60公斤90%乙醇浸24小时,开始渗漉,共加90%乙醇115公斤渗漉6天,合并渗漉液。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膏。
②打胶:将橡胶切成小块,用轧胶机轧成海绵状,浸入汽油内约12~24小时,至橡胶充分溶胀为止,再放入打胶桶内搅拌2.5小时,依冷加入羊毛脂、液体石蜡、氧化锌、松香、稠膏及其他细料,搅拌约9小时以后,将胶浆倒入滤胶机中去杂质即成。
③涂于布上,切成适宜大小。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贴患处。
【功能】祛湿、止痛。
【主治】关节炎、风湿痛、腰背肌伤劳损、扭伤等。
【附记】引自沈阳药学院《常用药物制剂》。屡用效佳。
59.复方止痛片
【组成】七叶莲5000克,透骨香5000克,大血藤5000克,滑石粉适量。
【制法】片剂。将七叶莲低温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2000克备用。透骨香洗净,切片后进行水蒸气蒸馏,分离到的油层备用。剩余药渣与七叶莲粗粉、大血藤合并,加水浸过药面约2寸,煎煮两次,第一次煮沸2小时,第二次煮沸1小时,纱布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成稠膏状。加入细粉,混匀,干燥,研成细粉,过100目筛,用50%~60%乙醇按湿法制粒。颗粒干燥后,将透骨香油,用少量乙醇溶解,均匀地喷入颗粒中,低温干燥,将干颗粒通过14~18目筛网,再用80目筛筛去细粉。加入5%的滑石粉,拌匀后压片,共制10000片。每片相当于原生药总量1.5克,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关节痛、神经痛等。
【附记】引自《贵州农村中草药制剂》。屡用效佳。七叶莲常用五加科的,但木通科的功效相同,亦可采用。
60.白花蛇膏
【组成】白花蛇1条(酒煮,去皮骨,瓦焙,取肉30克),天麻100克,狗脊10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三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加红糖100克和匀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半匙,好酒或白汤化下,日服2次。
【功能】祛寒止痛、舒筋活血。
【主治】风湿关节酸痛。
【附记】引自《鸡峰备急方》。屡用有效。
61.风湿止痛丸
【组成】马钱子200克(炮制),当归200克(酒喷,稍焖),核桃仁200克,麻黄200克,甘草64克,前胡64克,川牛膝64克(去头),乳香66克(制),自然铜66克(醋制7次),没药66克(制),60度白酒200毫升。
【制法】蜜丸。按处方将上药依法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共研细末,和匀,过100目筛,用白酒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克,日服2次,黄酒送服。小儿酌减。
【功能】舒筋活血、散风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本方有毒,不可过量。凡孕妇,高血压、肺、胃病患者忌服。
62.关节炎丸(三)
【组成】川乌75克(制),虎杖313克,草乌75克(制),黄芩313克,独活156克,秦艽313克,片姜黄156克,苍术938克(炒),麻黄156克,薏苡仁938克,牛膝313克,海桐皮438克,桑枝625克,桂枝313克,生姜100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以冷开水泛为丸,如绿豆粒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4克,或20~30丸(每8丸1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湿、散寒邪、利关节、止痹痛。
【主治】关节炎、四肢酸痛、伸展不利。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63.关节止痛膏(一)
【组成】辣椒流浸膏200毫升,樟脑200克,颠茄流浸膏120毫升,盐酸异丙嗪8.7克,薄荷油40毫升,冬青油80毫升。外辅料:橡胶680克,松香640克,氧化锌760克,凡士林240克,羊毛脂80克,适量汽油。
【制法】胶布膏。依法制成胶布膏,每张5cm×6.5cm。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贴患处(痛处)。数日后换药。
【功能】祛风镇痛、舒筋活血。
【主治】关节酸痛,腰背酸痛及风、寒、湿引起的其他疼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有效。忌贴创伤处,皮肤病患者禁用。
64.关节止痛膏(二)
【组成】辣椒流浸膏2000毫升,颠茄流浸膏1200毫升,薄荷油400毫升,水杨酸甲酯(冬绿油)800毫升,樟脑2000克,碘280克,碘化钾160克,非那根87克。
【制法】膏药。先将前2味药加热熬炼,再依次加薄荷油、
冬绿油、樟脑、碘、碘化钾及非那根,边加边拌。离火待冷,摊膏,每片7cm×5cm或7cm×10cm不等,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贴患处(痛处)。数日后换药。
【功能】活血、消炎、镇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扭伤及风、寒、湿引起的其他疼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有效。皮肤病患者慎用;创伤处忌贴。
65.附子追风膏
【组成】冰片3克,肉桂30克,独活20克,白芷20克,马钱子40克,威灵仙20克,松节120克,麻黄20克,高良姜20克,羌活20克,没药5克,乳香5克,附子160克,胡椒10克,紫荆皮40克,生草乌40克。
【制法】膏药。先将冰片、肉桂、乳香、没药研成细末备用。另取麻油2000毫升置锅内,加热,投入独活等十二味药炸至焦枯,捞出残渣,微火炼油,至滴水成珠,离火。下黄丹(适量),边加边搅拌均,至老嫩适中,再加入备用药粉拌匀收膏,摊膏即得。每张重8克,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1张,温热化开,贴于患处(痛处),3~5日换药1次。
【功能】活血舒筋、温经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麻木,跌打损伤。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66.疏风活络丸
【组成】马钱子375克(炒),麻黄625克,千年健313克,钻地风313克,桂枝313克,木瓜313克,防风188克,秦艽188克,桑寄生188克,甘草188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以等量之炼蜜调和为丸,每丸重7.8克。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1次,临睡前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
【功能】疏风活络、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腰背或关节酸痛(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忌服。
67.疏风活血丹
【组成】当归100克,川芎100克,威灵仙100克,白芷100克,防己100克,黄柏100克,胆南星100克,苍术100克,羌活100克,桂枝100克,红花3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以等量之炼蜜,调和为丸,每丸重10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疏风活血、祛湿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四肢关节流注刺痛,舌淡苔白,脉弦细滑。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68.疏风定痛丸
【组成】制马钱子100克,乳香100克,没药100克,麻黄300克,羌活30克,秦艽30克,独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怀牛膝30克,木瓜30克,自然铜30克,防风30克,杜仲30克,桂枝30克,甘草3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以等量之炼蜜调和为丸,每丸重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邪引起的腰腿关节酸痛,四肢麻木,身体沉重以及跌打损伤,血瘀疼痛,舌淡苔白,脉弦细涩。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及跌打损伤。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69.豨益风湿片
【组成】豨益草355克,桑寄生256克,桑枝266克,威灵仙266克,防己178克,槐枝178克。
【制法】片剂。先将桑寄生研成细粉备用。再将余药加水煎煮三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稠膏,加入备用药粉和适量淀粉,混合均匀,低温干燥,研成细粉,按湿法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加入适量硬脂酸镁,和匀,压制成片,每片重0.4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4片,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四肢麻痹,腰膝无力,骨节肌肉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70.愈风痛膏
【组成】生川乌400克,生草乌400克,桂枝200克,土鳖虫200克,当归100克,麻黄100克,木瓜100克,川牛膝100克,羌活100克,川续断100克,独活100克,乳香100克,没药100克,防风100克,川芎50克,樟脑50克,血竭50克,儿茶50克,黄丹20克,麝香15克,桐油150克。
【制法】膏药。先将乳香、没药、樟脑、血竭、儿茶共研细末备用。黄丹、麝香(研细)待用。将桐油置锅内,加热,再将余药研为粗末,投入油内,炸至焦枯,捞出残渣,微火炼油,适时加入黄丹,备用药粉,搅拌均匀,离火,稍冷后加入麝香,和匀、摊膏,每张药重30克、27克、18克不等,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视患部大小取膏,温热化开,贴于患处(痛处),2~3日揭下,温化再贴。
【功能】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痹症,四肢麻木,筋骨疼痛,舌淡苔白,脉弦细。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贴腹部。
71.腰痛丸
【组成】制马钱子100克,乳香100克,雄黄100克,川芎100克,没药100克,蜈蚣100克,僵蚕100克,怀牛膝130克,木瓜130克,豹骨150克,川乌200克,草乌200克,桂枝200克,麻黄200克,全虫(全蝎)200克,天麻200克,甘草200克,穿山甲200克,人参300克,朱砂7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以等量之炼蜜调和为丸,每丸重3.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筋活络、散寒祛湿。
【主治】腰腿疼痛,周身麻木,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舌淡苔白,脉弦细。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辽宁方)。孕妇、心脏病患者忌服。本方有毒,勿超量服用
72.腰腿痛丸
【组成】红参225克,鹿茸225克,豹骨225克,麻黄600克,制马钱子600克,牛膝450克,羌活450克,独活450克,木瓜450克,桂枝450克,乳香450克,没药450克,甘草450克,千年健450克,地枫450克,防风450克,杜仲炭5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以冷开水泛为小丸,每10丸重约1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0丸(约1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强筋壮骨、舒筋活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气血双亏,腰腿酸软,肢体麻木,风寒湿痹,舌淡苔白,脉细涩。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腰腿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孕妇忌服。
73.海马追风膏
【组成】生马钱子600克,当归1200克,荆芥600克,红花600克,牛膝600克,木瓜600克,防己600克,赤芍600克,甘草600克,川芎600克,天麻600克,杜仲600克,冰片1000克,防风900克,乳香900克,樟脑500克,冬青油500克,肉桂300克,人工麝香250克,橡胶2000克,汽油60000克,羊毛脂2500克,氧化锌22500克,凡士林5000克,松香20500克,海马120克,没药900克。
【制法】橡皮膏。依法制成橡皮膏,每片5cm×7cm。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先将患处洗净擦干,取膏,撕去药膏上的薄膜,贴于患处(痛处),贴后用手按摩几分钟。
【功能】驱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麻木,腰腿疼痛,四肢不仁,积聚疝气,舌淡苔白,脉沉细。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附记】引目《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对橡皮膏过敏、皮肤糜烂及外伤化脓者不宜贴用。
74.精制狗皮膏
【组成】生川乌250克,防己250克,山柰250克,透骨草50克,元胡50克,干姜40克,樟脑40克,薄荷油30克,冬青油20克,冰片15克,辣椒10克,蟾酥1.5克,辅料适量。
【制法】橡皮膏。依法制成橡皮膏。每张6cm×4.5cm,每袋4张。
【用法】外用。用时先将患处皮肤洗净擦干,撕去膏药上薄膜,贴于患处。根据患部面积大小,贴1~3张。
【功能】舒筋活血、散寒止痛。
【主治】筋骨痛,急性扭伤,挫伤,肌肉疼痛及风湿痛,肝区疼痛。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及扭挫伤。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天津方)。屡用效佳。凡皮肤过敏、破溃或糜烂者,不宜贴用。
75.风寒止痛膏
【组成】枳壳、青皮、大枫子、赤石脂、赤芍、天麻、甘草、乌药、牛膝、羌活、黄柏、补骨脂、威灵仙、生川乌、续断、白薇、桃仁、生附子、川芎、生草乌、杜仲、远志、穿山甲、香附、白术、川楝子、僵蚕、小茴香、当归、蛇床子、细辛、菟丝子、陈皮、青风藤、木香、肉桂、人造麝香、冬青油各10克,轻粉、儿茶、丁香、乳香、没药、血竭、樟脑、冰片、颠茄各5克。
【制法】橡皮膏。加辅料适量,依法制成橡皮膏。每张6cm×4.5cm,每袋4张。
【用法】外用。用时先将患处皮肤洗净擦干,撕去膏药上的纱布,贴于患处(痛处),用手按摩几分钟。
【功能】祛风散寒、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由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腿疼痛、肌体麻木、跌打损伤。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及跌打损伤。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辽宁方)。屡用效佳。凡对橡皮膏过敏、皮肤糜烂及外伤化脓者,不宜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