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2日电(吕诺、朱旭)2010年底以来,我国一些地市出现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个别地方“血荒”呈现常态化趋势。临床“贫血”问题如何解决?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12日表示,应当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开展工作。
缺口:血液供应增速不及临床需求
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血液工作面临着挑战。
郭燕红指出,部分地区出现血液供应紧张状况,原因有三。一是临床血液需求的快速增长;二是无偿献血基础薄弱;三是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不易缓解。
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能力的加强,使血液供应面临着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2011年全国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入院人数为15298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4.3亿人次和1124万人。2010年与2009年相比,手术人次增长18.6%,而采血量增长只有7.7%。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只有一个国家的人口献血率达到10-30 的水平,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目前,香港和澳门的人口献血率分别为30 和23 ,高收入国家为45.4 。我国内地人口献血率只有9 。
“按2011年1232万人次献血计算,每天大约需要4-5万人献血,”郭燕红说,“推动无偿献血工作迫在眉睫。”
“开源”:让更多的人伸出手臂
“血液的唯一来源是人体,并要在有效期内储存,采供血工作每天都要从零开始,”郭燕红说,“血液供应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和长期支持。”
她说,当前社会存在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认识误区,影响全民参与无偿献血的热情。
再障 (>2000)
白血病(>1600)
血小板减少(>1500)
MDS(>1000)
淋巴瘤(>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