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型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恢复期,认为是由病毒抗原引起,可能为:
1.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与PC膜的FC受体结合,促进PC破坏。
2.病毒组分结合于PC后改变了PC结构 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导致自身抗体形成。直接测定PC相关抗体(PAIg),表现急性型PAIg含量明显增高,且大多尚有PC相关补体C3的增高,两者呈平行关系。慢性型公认为是免疫性PC减少,多数病人PC上有PAIg或补体C3、C4,有的可在血清中找到自身抗体,与抗体或补体相结合的PC易遭破坏,而缩短寿命。自身抗体也可能影响巨核细胞,导致巨核细胞生成PC功能受到损害。
(二)肝和脾的作用
PC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离开骨髓腔后1/3被滞留于脾。脾也是产生PC抗体的器官,体外培养证实慢性ITP病人脾能产生PC特异性IgG,被抗体结合的PC也主要是在脾破坏,其次是肝,肝破坏受抗体作用较重的PC,破坏也较急剧,正常PC平均寿命为7~11d,病人发病期间PC寿命明显缩短(约仅1~3d),急性型更短。PC更新率加速4~9倍。
(三)其他因素
1.雌激素的作用 慢性型多见于女性,青春期及绝经期前易发病,妊娠期有时复发,可能是由于雌激素抑制PC生成及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对抗体结合PC的清除能力所致。
2,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可加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