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010年08月30日
  • 新媒体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
  一、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一)起病方式:
  多为10岁以下儿童,两性无差异。多在冬、春季节发病。80%患者起病前1-2周常有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风疹、麻疹、水痘等)。起病急骤,可伴有发热、畏寒,(二)出血1、皮肤粘膜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全身瘀点或紫癜、瘀斑,密集色红,以四肢及易于碰撞部位多见,严重者可融合成片甚或形成血肿,鼻、齿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也较为常见,2、内脏出血血小板常低于20×109/L,出现内脏出血。胃肠道、泌尿系统出血如呕血、黑粪、咯血、尿血、阴道出血等,颅内、脊髓及脑膜出血较少见,但如见有口腔、舌大片紫斑或血疱,双伴见头痛或呕吐,往往为颅内出血先兆,要特别警惕。一般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成正比。颅内出血时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瘫痪、抽搐,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3、其他出血量过大、范围过于广泛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压下降甚至失血性休克。
  二、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一)起病方式:
  占ITP的80%,多为20~5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一般起病隐袭,无前驱症状,较难确定发病时间。
  多数在确诊数月甚至数年已有易发紫癜、鼻衄、牙龈参血、月经过多、小手术或外伤后出血时间延长等病史。
  (二)出血倾向出血程度不一,一般较轻,紫癜散在色淡,多发生在下肢,很少出现血肿或血疱,牙龈渗血多于鼻出血,月经过多者常伴有缺铁性贫血。在本病发作时,亦可见消化道、泌尿系统出血,甚至颅内出血或失血性休克,其病死率<1%,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劳诱发急性发作,每次发作可延续数周甚至数月。缓解期出血不明显,仅有血小板计数减少。此期体征与急性型相同。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