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血康中医血液病医院 >中医中药 >中药知识 >浏览文章
yatao 2025年07月09日
  • 新媒体

药物的炮制和煎药常识

药物的炮制常识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多数要经过加工 炮制后才能使用。验方中所采用的药物,有的需要自己去采 集、修制和炮制。如树根、树枝、鲜鱼、贝壳、野花等等。对这些 药材的清洁、粉碎、切制等一般整理加工方法叫修制。炮制是 指对药材用火或水火共用的方法进行处理。炮制内涵较广,下 面简单介绍常用的几种。

1.炮:将药物置于火上加热,以烟起、外表膨胀、内部疏松 为度,如炮姜等。

2.炙:将药物拌以辅料(或涂上辅料),用火加热,使辅料 被药物吸收。如蜜炙甘草、黄芪等。

3.煨;将药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后,埋以热火灰中至包 裹物呈焦黄色为度。如煨豆蔻、煨木香等。

4.炒:将药物置于一定的容器中加热,不断翻动至药物颜 色转变,保持药性。如炒黄(谷芽)、炒焦(山楂)、炒炭(栀子)等 等 。

5.炼:把药物装入一定的容器内.置火上熬炼至一定程 度。如炼蜜等。

6.煅;将药物置于一定的容器内加热,或把药物置于炭火 中烧至通红。如煅白矾、赭石、自然铜等。

39fccfa7e98d3cee5a14292b72892893.jpeg

火烘制法常用的有四种:

1.煮:就是将净药材放在锅内用清水或其它辅助药材同 煮到熟透的方法。如川乌水煮后降低毒性,黄芩酒煮增强清肺 作用。

2.蒸:就是利用水蒸气制药材的方法。蒸法改变药物性能 和矫正药物的味道。如:五味子蒸后减轻酸味,大黄蒸后突出 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功效。

3.淬:就是将药材加热煅烧后,趁热投入醋或其它药物所 煎的浓汁中,使其骤然冷却的方法。淬能使药物酥松易粉碎, 还可因药汁吸入而改变其性能。如醋淬代赭石。

4.弹:就是将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短时间后立即捞出的方 法。弹法主要用子种子类药材的去皮,如禅杏仁,弹桃仁等。

 煎药的学问

煎药的容器以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不影响汤剂质量和药 效为佳。一般最好为砂锅,磁器次之,而不用铜、锡、铁锅,这是 因为某些药物与金属器具尤其是铁器煎煮,会产生沉淀,降低 溶解度,甚至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煎药用水,古人有时用长流水(河水)、泉水、米沽水、酒水 等。现代研究表明动态水水分子结构不饱和,容易和药物成分 结合而使药物成分煎出,米泔水则有补益脾胃、缓和药性的作 用,酒水或纯酒(黄酒)则可以增加药物的活血通脉作用。现在 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均可。

煎药用火有文火(慢火)、武火(急火)之分。文火火力较 弱,加热速度比较慢,用文火煎煮的药物多属滋腻、质重之品, 如补益药。这类药需久煎,有效成分才能充分煎出。此外乌头、 附子、狼毒等毒性药文火久煎,可减低毒性。武火火力较猛,加 热速度快,用武火煎煮的药物多属气薄、质轻之品,如清热药, 解表药等,这些药久煎易挥发,会降低疗效。此外,有些药物久 煎,有效成份会遭破坏。

搅拌

煎药时搅拌可防止药物粘在锅底糊锅,同时药物受热均 匀,降低锅内温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但也会使易挥发 的成分大量挥发。所以,较妥当的做法,每10分钟左右上下搅 翻一次。

时间

煎药时间一般约30分钟左右,补药煎的时间要长一些, 约一小时左右,清热解毒及发散解表药时间要短一些,约20 分钟即可。

先下药和后下药

先下药:介壳、矿石、化石类药物,如龟板,磁石、龙骨等应 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分钟,再下其它药。附子、乌头等有毒 性的药物经久煎能消除其毒性,必须先煎1小时。

后下药: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薄荷、木香等,应在一般

药物即将煎好时再放入煎药的容器中,煎沸5~10分钟即可。 某些受热后,成份容易破坏的药物,如大黄等一定要“后下”。

包煎和单独煎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 刺激,对那些有毛茸的药物如辛夷、旋复花,容易使药液浑浊 的药物如赤石脂以及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苏子等要用 纱布包好,再放入砂锅内煎煮。

单独煎:某些贵重药品,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 同煎时被其它药物吸收,应另炖或另煎。如人参,应切成小片, 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2~3小时,又如贵重而又难于煎出气 味的药物如羚羊角、犀角等,应切成小薄片另煎2小时,也可 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附则

药性

偏验方有其独特的配伍规律,其性能是由构成方子的药 物性能所规定,药物的性能就是通常所说的四气五味、升降浮 沉和归经。

1.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因温与热,寒与 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 故可将温热和寒凉分为两大类。因疾病

有热证和寒证的不同,根据药物作用于热证和寒证所反应出 的不同效果,可确定该药的性质属寒或属热。如附片、干姜具 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以治寒证,故确定它是热性药;黄连、黄柏 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以治热证,故确定它是寒性药。以上例 子可以看出,药物的寒热温凉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所 产生的反应来确定的,是根据药物所反应出的实际疗效推论 出来的。此外,还有一些药物,药性不明显,作用缓和,称为平 性。平性药也有微热、微寒之分,属于四气之内。

2.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此外,还 有淡味,习惯将它归于甘味。药物的味,最初是由口尝而得,随 着实践认识到,口尝的滋味不足以概括药物的医疗作用。因 此,味的概念,也就发展成为表示药物实际性能的标志,而不 仅仅表示真实的滋味了。

酸味:能收敛固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遗精、遗尿、脱 肛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能涩精敛汗,五倍子能涩肠止泻。

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用于治疗热证和湿证。如 黄连、黄柏、栀子等。

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用于治疗虚证和拘 急疼痛。如党参、黄芪能补虚。甘草、饴糖能缓和拘急,调和药 性。

辛味:能发散表邪、行气活血,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如 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木香行气,川芎活血。

咸味:软坚、泻下。用于治凛疬、痰核、痞块、大便燥结等 证。如牡蛎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

淡味:能渗、能利,用于小便不利、浮肿、腹水等证,如茯 苓、苡仁。

3.升降浮沉:各种疾病在性质和表现上,常常有向上(呕 吐、喘逆)、向下(泻利、崩漏)、向外(发热、自汗)、向内(感冒不 解、疹毒内攻)等病势趋向。针对病情,选用适应的药物,消除 和改善这些病情,所以药物的作用同疾病表现的相对趋向来 说,也就具有升、降、浮、沉的趋向。

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 发散,沉表示镇潜、收敛。一般来讲,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 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其药性是升浮的;而 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 等功效的药物,则是下行向内,其药性是沉降。也有些药,升降 沉浮的性质和性能不明显或存在双向调节性。如麻黄既能发 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

药物的升降沉浮与其性味有密切的关系,能升的药物大 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 涩味和寒凉性。

4.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身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药物在人体所起的作用有它一定的适应范围, 一种药物 主要对某经某脏腑的病变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对其它经或 脏腑则作用较少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药,都具有清热作 用,芦根偏于清肺热,龙胆草偏于清肝热。再如,同属补药,也 有补脾、补肺、补肾的不同。

在使用偏验方时,对药物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都 要综合运用,药证合拍,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

上一篇:中药的别名你知道多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