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010年09月18日
  • 新媒体

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知识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 anemia)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再障在我国并非少见,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发病率约为0.74/万人口,呈散发性。发病以青中年居多,男性略高于女性,原发性稍多于继发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约半数以上患者无明确病因可寻,称为原发性再障。以下所述为继发性再障的可能病因。
  再障的病因分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性再障(Fanconi贫血)占2.5%,多在10岁内发病。后天获得性再障,原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再障,占70.3%;能查明原因者称为继发性再障,占16.9%。实际上继发性再障巳有明显增加。致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药物因素:常见引发此病的药物有氯霉素,解热镇痛剂及含此类药物的制剂,磺胺类药,四环素,抗癌药(包括抗白血病药),苯,三硝基甲苯,保泰松,异烟耕,驱虫药,杀虫药,农药,无机砷,他巴唑,甲基硫脲嘧啶等。

  2、电离辐射:如X线、γ线或中子,均能影响更新的细胞组织,破坏DNA和蛋白质。不同种属细胞对电离辐射敏感性不同。骨髓细胞的敏感强弱依次为: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辐射对淋巴细胞有溶解作用,浆细胞、网状细胞及原始纤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较耐照射。

  3、生物因素:患病毒性肝炎后继发再障,多在肝炎后两个月内发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有人认为肝炎引起再障的机理,是由于肝炎病毒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直接毒害作用的结果;也有人从胚胎发生学角度看,认为肝与骨髓均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此种抑制因子与肝-骨髓可能有交又作用。此外,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感染,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及再障。

  4、其他:妊娠可并发再障,机理不详;体质因素,如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约25%的PNH患者在病情的某一阶段发生再障,反之,再障病人也可在病程中发生PNH。若两病并存,又称为再障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症(AA-PNH Syndrome)。

二、发病机制  再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证据表明,再障的发病机制呈明显异质性。
  骨髓产生血细胞取决于有足够数量机能正常的干细胞,干细胞必须能反复自我增殖更新以保持其恒定数量,同时又能向粒、红、巨核细胞各系统分化,从而不断形成大量成熟血细胞。 
  
  干细胞缺乏或机能缺陷是再障的原因。如严重再障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培养显示,定向祖细胞减少,提示多能干细胞减少或机能障碍。许多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移植成功。提示骨髓的缺陷能够通过植入正常骨髓干细胞而矫正,因此,干细胞缺乏或缺陷是这种贫血最常见的原因。

  多能干细胞在特定的微环境条件下增殖更新。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能由于骨髓造血微环境缺陷造成。实验表明骨髓基质或微环境在血细胞增殖和成熟中的重要性。如除非从正常骨髓获得贴壁细胞层,否则在长期培养中干细胞将不生长。骨髓移植成功亦不排除微环境异常,因微环境的干细胞是可移植的,骨髓微环境缺陷导至干细胞机能不足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此型居少数。

  骨髓基质细胞能够产生造血生长因子,如GM-CSF等,它把这些造血生长因子供给祖细胞,但再障时调节造血的因子,如血和尿中的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故再障的发生可能并非由于这些因子的减少。

  再障也可能是细胞或体液免疫对造血细胞抑制的结果。近年来注意力集中于造血细胞的免疫抑制。如用抗淋巴细胞血清治疗再障获得成功,在同卵双胎移植中常常需要免疫抑制治疗,只有50%同卵双胎再障患者骨髓移植获得成功,其余50%只有免疫抑制进行预处理才能成功。已证明抑制性T淋巴细胞可抑制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再障也可能是由抗干细胞抗体或抗造血前体细胞抗体所致。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理假说,有人将多能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和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比喻为“种子”(seed)、“土壤”(soil)和“虫子”(worm)之间的关系,可能还要加“肥料”(Fertilizer),这几种成份中,可能任一成分缺陷都会导致再障的发生。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 
  再障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以获得性居绝大多数。先天性再障甚罕见,其主要类型为Fanconi贫血。获得性再障可分原发和继发性两型,前者系原因不明者,约占获得性再障的50%;又可按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不同综合分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国外按严重度划分出严重型再障,后者划分标准须血象具备以下三项中之二项:①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00/mm3,②血小板数<2万/mm3,③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纠正值)<1%;骨髓细胞增生程度低于正常的25%,如<50%,则造血细胞<30%。其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0/mm3者称极重型再障。根据患者病情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可分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
  
  (一)重型再障 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病初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进展。几乎均有出血倾向,60%以上有内脏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视力障碍)和颅内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广泛而严重,且不易控制。病程中几乎均有发热,系感染所致,常在口咽部和肛门周围发生坏死性溃疡,从而导致败血症。肺炎也很常见。感染和出血互为因果,使病情日益恶化,如仅采用一般性治疗多数在一年内死亡。
  
  (二)非重型再障 起病缓慢和进展较缓慢,贫血、感染和出血程度较重型轻,主要的表现常常是倦怠无力、劳累后气促、心悸、头晕、面色苍白。如有出血亦较轻微,内脏出血较少见。感染、发热一般较轻微,出现较晚,治疗后较易控制。肝、脾淋巴结均不肿大,但晚期病例偶有脾脏轻度肿大,病程较长,患者可以生存多年,病情逐渐好转甚至接近痊愈。部分患者转变为急性型久治无效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1、国内诊断标准 国内对再障的诊断标准曾有多次讨论,1987年第四界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的最后修改意见如下: 
   ⑴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⑵一般无肝脾肿大。  
   ⑶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做骨髓活检等检查,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⑷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PNA、MDS中的难治性贫血(MDS-RA)、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⑸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2、国内急性再障(亦称SAA-I型)的诊断标准 
   ⑴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⑵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以下驻项中之两项: 
    ①网织红细胞小于1%,绝对值小于15×109/L; 
    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 
    ③血小板小于20×109/L。 
   ⑶骨髓象: 
    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3、国内慢性再障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2)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为高。  
   (3)骨髓象: 
    ①3系或2系减少,至少1个部位增生不良,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  
   (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SAA-Ⅱ型。   
 

中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中医认为,心、肝、脾、肺、肾等脏腑与血液的生成都有关系。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之气”精微物质,通过“心生血”的作用,变成赤色的血液。“肾藏精、主骨、生髓”,“血为精所化”,说明肾、骨髓、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骨髓与造血有直接关系。骨髓藏于骨,又为肾所主,肾之功能强弱与否,可以影响骨髓生精造血。还认为:肝藏血,“以生气血”,能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作为造血原料,说明肝也与造血有关。
  
  中医认为,血与气、血与精的关系密切。气属阳,血属阴,血液的生成有赖于气,气可促进造血。精与血同属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因此,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和精、气都与造血有关,其中任何一个脏器、功能失调,都可以影响人体的造血功能。祖国医学认为造血的骨髓与肾有密切关系,所以肾对于造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再障的致病因素而言,中医认为主要由于先天不足、六淫、七情、饮食不节、劳倦、房劳等因素,伤及气血脏腑,特别是影响心肝脾肾,因而出现血虚、虚劳诸证。

  先天不足:《订补明医指掌》记载:“小儿之劳,得于母胎”,何嗣宗《虚牢心传》说:“有童子患此者,则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而禀于母气者尤多,故一般称为童子劳”,这可能包括一部分先天性小儿再障。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谓之“六淫”。例如,风寒可以直中三阴,三阴包括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使肝、脾、肾三脏受伤。

  七情妄动:大怒伤肝,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劳倦内伤,是造成虚损疾病的重要原因。形神过耗可伤及五脏,继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脏精亏损而成虚劳。
  
  饮食不节,可伤脾胃;房劳可伤肾,使肾之阴阳亏损。
  
  这些脏器受损,不仅出现本脏证候,而且由于这些脏器与造血有关,影响到造血功能时,还会出现血虚证候。《黄帝内经》记载:“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类证治载》记载:“凡虚损起于脾胃,劳多起于肾经”,也说明这种虚损病由于精气内夺引起,并与脾肾有关。

  气血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贫血患者由于气血两虚,精气内夺,容易招致感染。气血不能摄血,阴虚内热,以及外感发热,热伤血络,或迫血妄行,皆可引起出血。这就是再障血虚、出血、发热三大住证的发生机理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