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纤维化,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组织中胶原纤维增生,其纤维组织严重地影响造血功能所引起的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纤维化多起病缓慢,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其后逐渐出现乏力、盗汗、心慌、面色苍白、气短等虚弱症状及腹痛、腹部包块(脾大)、骨痛等;实验室检验,多数患者表现为轻中度贫血,晚期可重度贫血,外周血中可见泪滴样
红细胞及幼粒、幼
红细胞;骨髓穿刺,因骨质较硬,常抽不出骨髓液,称为“干抽”。根据其临床特点,本病属于
中医中的“癥积”“虚劳”范畴。
1.
中医病因
1.1外因 外来邪毒入侵,包括气候反常、药物及有害毒性物质等,损伤人体正气而致病。
1.2内因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
2.中医病机
本病多因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脾,肾。肝主疏泄,郁怒伤肝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脾主运化,思虑伤脾则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日久化痰成浊,痰瘀内结则成症积,症积日久则可伤肾。脾为生血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肾主骨,生髓,藏精,精可化血,脾肾两虚则可致气血两虚,出现乏力、心慌、气短、面色苍白等症候。
3.中医辩证分型:
(1)肝肾阴虚型:
证候:头晕目眩,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面色苍白,舌质瘦,色淡红,苔白或少苔。
证候分析:郁怒伤肝,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日久伤及肝肾,气血生化无源,故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腰膝酸软;阴虚则生内热,故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瘦,色淡,为阴虚血虚之象。
(2)脾肾阳虚型:
证候:身倦乏力,食少便溏,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滑。
证候分析:思虑易伤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故见身倦乏力、食少便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导致气血两虚,四肢失养,肾阳虚损,则见胃寒肢冷、腰膝酸软,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则可见面色晄白。
(3)气血两虚夹瘀型:
证候:积块坚硬,疼痛不移,神疲乏力,头晕心慌,不思饮食,面色无华,舌淡或暗,脉弦细或沉细。
证候分析:脾力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两虚,不能上荣头面,则头晕、面色无华;心失所养则见心慌、神疲乏力。脾虚运化失司,故不思饮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日久,则导致气滞血瘀,瘀血内停,脉络不通,久积成块,导致瘀血疼痛。
(4)气滞血瘀型:
证候:脘腹胀满,肋下有块,软而不坚,固定不移,或疼痛,痛处不移,舌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苔白,脉弦紧或涩。
证候分析:七情内伤,导致肝气不舒,疏泄失司,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久积成块,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肋下痞块,且固定不移或痛处不移。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见脘腹胀满。
4.中医治疗:
(1)肝肾阴虚型: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生血。
方药:左归丸加味。左归丸重在滋补肾阴,主治真阴不足,精髓虚损所致的头目眩晕、腰膝酸软、低热盗汗诸证。方中重用熟地滋肾以填真阴,枸杞益精明目,山茱萸涩精敛汗。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鹿胶偏于补阳,龟胶偏于滋阴,两胶合用,阴阳双补,有阳中求阴之义。菟丝子配牛膝,强腰膝、健筋骨。山药滋益脾肾。共收滋肾填精、育阴潜阳之效。
(2)脾肾阳虚型:
治法: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方药:右归丸加味。右归丸重在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方中桂、附及鹿角胶有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之功;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均有滋阴益肾、养肝补脾作用,加当归补血养肝,有阴中求阳之义,以达补肾中元阳之效。
若阳衰气虚明显者,宜加人参,则能捷效。亦可加党参。黄芪以加强补气之功。
(3)气血两虚夹瘀型: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祛瘀。
方药:八珍汤加味。本方力气血双补之剂。方中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本方再配以
青黛清热解毒,莪术活血化瘀,以达攻补兼施之功。
若偏阴虚者可加麦冬、生地以滋阴。
(4)气滞血瘀型: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本方主治瘀在隔下,形成积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方中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皮、赤芍均有活血祛瘀之功,佐以乌药、枳壳、延胡索、香附等疏肝行气以止痛,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气功疗法具有增强体质,强身防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