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C病疾病概述
血红蛋白C(HbC,αA2β26谷→赖)多见于非洲黑人。美国黑人中HbC杂合子亦可达2%~3%,我国尚无报道。HbC纯合子无症状或有轻度
溶血性贫血。脾可扪及。血片中见靶形
红细胞及小球形
红细胞增多。患者红细胞在高渗介质中,HbC易形成细胞内结晶。纯合子患者
血红蛋白电泳时,HbC可高达90%以上,HbA缺如,HbF增多;杂合子HbC约40%,HbA及HbA2略高于纯合子。
血红蛋白D病疾病概述
血红蛋白D(HbD)不是一种单一的异常
血红蛋白,其特点是在碱性pH电泳时位置与HbS相同,而在pH6.2琼脂胶电泳时与HbS分离。无溶解度异常,镰变试验阴性。现已发现有几种β或α链氨基酸顺序不同的HbD,最多见的是HbD-Punjab(或HbD-LosAngeles,α2Aβ2121谷→谷胺)。纯合子HbD-Punjab无症状,或仅轻度贫血,无
脾肿大,血片中有较多靶形红细胞。杂合子多无症状。主要见于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我国内蒙、新疆、青海、河北及河南等省区有少数病例散发。经肽链分子杂交,证明为β链异常者,称为HbDβ包头,HbDβ乌兰花;α链异常者称为HbDα内蒙古,均为HbD杂合子,无贫血及其它症状。纯合子HbD可达95%左右,杂合子HbD约35%~50%。在pH6.25琼脂电泳中,HbD与HbA泳速相同,可与HbS相区别。
血红蛋白E病疾病概述
血红蛋白E(HbEα2Aβ26谷→赖)其氨基酸替代位置虽在α1β1接触面上,但因谷氨酸和赖氨酸理化性质相似,对
血红蛋白分子的稳定性和功能影响不大。本症属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多见于东南亚,为我国各族人民中最常见的异常
血红蛋白,遍布南北16个省、区、以广东及云南省多见。HbE纯合子伴有轻度溶血性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靶形红细胞可达25%~75%。感染时贫血加重。
血红蛋白电泳,HbE高达90%以上。在碱性pH电泳时,HbE与A2泳速相同,但HbE浓度高,HbA2即使在病理情况下,亦罕有高于10%者,HbF正常或略增高,HbA则缺如。HbE特征是HbA与HbE基因杂合子;患者无贫血也无临床症状,血片中靶形红细胞<5%,HbE约30%~40%,其余为HbA。患者父母中至少一人为HbE特征。HbE对氧化剂不稳定,异丙醇试验多呈阳性,热变性试验也轻度阳性。部分患者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率略增高。
HbE与β海洋性贫血基因的双重杂合子的症状与重型β海洋性贫血相似。前者
血红蛋白电泳,HbE约60%~80%,HbF15%~40%。治疗方法与重型
地中海贫血相似。切脾后症状可有好转,但数年后贫血又渐加重。HbE与α海洋性贫血基因的双重杂合子,由于遗传缺陷分布于α、β两个基因,一般均无症状。HbE-α-thal2基因型患者的HbE约15%~20%。HbE-α-thal1基因型患者的HbE浓度23%~32%。这些患者多在普查时被发现。
血红蛋白S病疾病概述
血红蛋白S(HbS)是β珠蛋白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所致的异常
血红蛋白(α2Aβ26谷→缬)。由于分子表面电荷改变,当处于缺氧状态时,其溶解度降低,各分子聚合,形成螺旋状细丝,使红细胞变形如镰刀状。红细胞膜僵硬,无法通过微循环,而引起局部缺氧。血粘稠度增加,小血管淤滞栓塞。当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消失,红细胞镰状化可迅速恢复正常。如红细胞膜明显受损,红细胞失钾失水,可导致镰状细胞不可回逆,引起微血管阻塞范围扩大成为大面积梗塞,酸中毒或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增高,红细胞氧亲和力降低,增加脱氧血红素形成,进一步加重红细胞镰状变。肾髓质的高渗环境中能引起局部镰状变及肾乳头梗塞形成。本病主要见于非洲与美洲黑人,约0.15%美国黑人患本病。我国已有报道,患者亲代系非洲黑人。
(一)HbS纯合子(镰状细胞病)患者红细胞内HbS浓度高,对氧亲和力显著减低,氧解离曲线左移,加速氧的释放,使患者能耐受严重缺氧。同时也因氧亲和力低而促进脱氧
血红蛋白生成。患者红细胞内氧浓度即使在生理性变化范围内,也可发生镰状变。患者生后3~4月,当HbF被HbS替代时,即开始出现症状和体征:如苍白,黄疸,肝、
脾肿大,发育较差。由镰状细胞阻塞微循环而产生的症状可遍及全身,引起脏器功能障碍,表现为腹痛、气急、肾区痛、血尿。发作性剧烈腹痛常被误诊为急腹症。此外尚有手、足、关节骨骼肿痛及下肢溃疡等。患者躯干短小、四肢细长,性成熟延迟。可因造血旺盛而发生叶酸缺乏性贫血,也可因为再生障碍危象(特别是微小病毒B19感染引起的红系造血抑制)而使贫血突然加重,并发感染而致早年死亡。
血红蛋白多在50~100g/L之间。重亚硫酸钠镰变试验可见大量镰状红细胞生成。红细胞平均寿命约10~15天,红细胞内HbF含量较低者寿命较短,易成为不可逆镰状红细胞。
血红蛋白溶解度试验降低。
血红蛋白碱性条件下电泳,HbS位于HbA与A2间;酸性电泳时,HbS位于HbA的阳极端。纯合子HbS在80%以上,HbF2%~20%,HbA不存在。
(二)HbS杂合子(镰状细胞特征)是HbS与HbA基因杂合子,或HbS与HbC或海洋性贫血基因同时存在而形成双重杂合子。临床无症状或偶有血尿,脾梗塞等表现。
血红蛋白电泳:HbA约60%,HbS约35%,HbA2正常。患者常同时伴有叶酸缺乏。伴缺铁或α海洋性贫血时,HbS比例减少;伴β海洋性贫血时HbS比例增加,HbF增多。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可补充叶酸,积极预防感染和缺氧。溶血发作时应供氧及补液。发生梗塞危象时,除上述治疗外,尚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及抗凝剂(如双香豆素)。
再障危象,进行性器官损害、外科手术时应予输血或部分换血,对防止病情恶化效果较好。在本病多发人群及地区,应作HbS普查,开展遗传咨询,劝阻杂合子婚配。对高危家系妊娠时,应做好产前诊断,提倡优生优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