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可基本恢复正常,症状缓解。
【病因和发病机制】 脾功能亢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系指原因不明的脾功能亢进。继发性系指在原发疾病基础上并发脾功能亢进,常见于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详见表14-1。临床上以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居多,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甚为少见。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常见病因
1、慢性感染: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布鲁菌病、梅毒、病毒性肝炎、结核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充血性脾大:即门静脉高压,肝内阻塞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肝外阻塞如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血栓形成
3、血液系统疾病:遗传性球形
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慢粒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慢淋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4、脂质贮积病:戈谢病、尼曼-皮克病
5、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Felty综合征
6、脾脏疾患:脾囊肿或假性囊肿,脾动脉瘤及海绵状血管瘤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处理抗原以产生抗体;②扣留并吞噬、破坏异常或衰老的血细胞、细菌以及外源性颗粒物质;③掐除
红细胞内异常的包涵体,而并不完全破坏红细胞;④滞留贮存血细胞,正常的脾贮存量很小,而在脾大后可明显增多;⑤胎儿期参与造血,出生后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进行髓外造血;⑥与血浆容量的恒定有关,当脾大时,血浆容量也增加;⑦可能产生某种分泌因子,对骨髓造血有抑制作用。
脾功能亢进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有以下学说:①过分滞留吞噬学说:正常情况下,被滞留吞噬的血细胞大多为衰老、受损、有先天或获得性缺陷的细胞。脾脏大时,血细胞通过脾脏的时间延长,滞留的数量增加,巨噬细胞的数量可能也有所增加,从而脾对血细胞的破坏功能增强,导致外周血一种或多种血细胞的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也相应代偿性增强。②体液学说:脾可能产生某些体液因子,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及成熟细胞的释放。③免疫学说:脾是分泌IgM的主要器官,又是破坏被覆有抗体的血细胞的场所。脾功能亢进时,上述作用加强,即造成外周血血细胞的减少,并使骨髓呈代偿性增生。④稀释学说:当脾大时,全身血浆容量也随之增加,造成血液稀释而表现为血细胞的减少。
【临床表现】 脾功能亢进大多为继发性,以脾大、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 原发疾患的表现。
2、 脾功能亢进本身的表现
(1)脾大,大多在肋缘下3~6cm,少数可达盆腔,并越过中线。明显增大时可产生左上腹沉重感,及因胃肠受压而出现消化系统的症状。
(2)血细胞减少,可累及红系、白系或三系。因三系的减少而产生贫血、感染和出血等临床表现。但多数患者虽
白细胞或
血小板数量减少,而感染或出血的表现并不严重。贫血、感染与出血的严重程度在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时,还受到原发疾患的影响。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一)血象 红细胞、
白细胞或
血小板可以一系、两系乃至三系同时减少。血细胞减少与脾大程度不一定成比例。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时各系列细胞的减少程度也不一致,一般早期以白细胞或(和)
血小板减少为主,晚期常发生全血细胞减少。贫血一般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白细胞减少则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二)骨髓象 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如为全血细胞减少,则骨髓中相应三系列的细胞均有增生;如外周血仅某一或两系细胞减少,则骨髓中相应系列的细胞增生,且一般均伴有相应系列细胞的成熟障碍,如粒细胞系列可见分叶核细胞减少,产
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可能因外周血细胞大量破坏,使相应系列的成熟细胞释放过多而造成骨髓象呈成熟障碍。
【诊断】 因脾亢以继发性多见,故诊断应包括两方面:脾功能亢进的诊断及原发疾患的诊断。对脾功能亢进,国内的诊断标准(1991)如下:
1、脾大,轻度肿大在肋缘下未触及的,应以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显像或CT等手段检测。
2、外周血中血细胞一系、两系或三系同时减少。
3、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部分或伴轻度成熟障碍。
4、脾切除后外周血象接近或恢复正常。
5、51Cr标记红细胞或
血小板注入体内后,脾区体表放射性活性比率大于肝2~3倍,提示血小板或红细胞在脾内过度破坏或阻留。
在考虑脾功能亢进诊断时,以前三条更为重要。
【治疗】 原发性脾亢者可采用脾区放射治疗、脾部分栓塞术或脾切除。对继发性者,应首先治疗原发疾患,随着原发疾患的有效治疗,有时可使脾缩小、脾功能亢进减轻,甚至消失。若经治疗后脾亢无改善且原发病又允许,可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采用脾区放射治疗、脾部分栓塞术或脾切除术治疗,其中以脾切除术采用最多。
(一)脾切除术的适应证
1、脾大明显,造成严重压迫症状。
2、有门静脉血栓形成者。
3、因显著的
血小板减少而导致出血。因脾切除后血小板数量往往增加而易致血栓形成,故血小板数量正常或仅轻度减少者,一般不宜行脾切除术。
4、有严重贫血,尤其为溶血性贫血。
5、白细胞极度减少并伴有反复感染者。
6、原发性脾功能亢进者。
(二)脾切除的并发症
1、血栓形成和栓塞 常于术后数周至数月内发生。系由脾切除后血小板计数急剧增高所致。
2、感染 脾切除后,脾细胞的吞噬功能消失,抗体形成减少,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受影响,易合并感染,尤其在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更高,且易发生致死性败血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3、原发病的恶化。
【预后】 原发脾亢者行脾切除术后,可得以治愈,预后良好。继发性脾亢者,脾切除术对脾亢本身的近期效果是肯定的,但患者总的预后仍与原发病的性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