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014年08月21日
  • 新媒体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常识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常识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简介
(Bernard-Souliersyndrome)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生后数日即可发病,临床多见中度出血征。其基本缺陷是血小板膜上糖蛋白Ib(GPIb)缺乏所致的粘附功能减低。血小板计数可轻度减少,血小板巨大,约有50%~80%的直径可达2.5~8μm(正常1~4μm),大似淋巴细胞。出血时间显著延长,血块收缩正常,凝血酶原消耗不佳,血小板粘附试验减低。血小板聚集试验对ADP、肾上腺素、胶原聚集正常,但对瑞斯脱霉素或含有Ⅷ因子的牛纤维蛋白原不聚集。因为GPIb含有Ⅷ因子/VWF(VonWillebrandfactor)的受体。用单克隆抗体可进行确诊。无特效治疗,重症者可输血小板,但输血小板后,患者可产生抗血小板膜上糖蛋白Ib抗体,使输入的血小板寿命缩短。此病病程较长,但随年龄增长,出血或可逐渐减轻。
流行病学 本病罕见,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约1/100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者大多来自近亲婚配家庭自发突变相当少见。也有报道本病尚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病因
本病的基本缺陷是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V-ⅠX复合物的缺陷。引起本病出血症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与vWF相互作用异常、血小板与凝血酶相互作用异常、血小板凝血活性异常。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明,但本病出血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并不平行提示血小板质的异常是引起出血的重要因素。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发病机制
GPⅠb-V-ⅠX存在于血小板表面是血小板的主要黏附受体。受体与vWF结合而黏附于内皮下组织。由于缺乏黏附受体,血小板不能黏附于内皮下组织,导致止血障碍巨血小板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对凝血酶激活反应低下,尤其在低凝血酶浓度的条件下。凝血酶是血小板活化的主要生理激活剂之一,可以与GPⅠbα结合,有研究显示,GPⅠbα氨基酸239~299区域含有凝血酶的结合位点。GPⅠX和GPV在本病患者血小板中含量减低,并与GPⅠbα和GPⅠbβ下降相平行,这4种蛋白质被认为存在于同一复合物当中,转染实验研究表明,细胞表面完整的复合物表达必须有GPⅠbα、GPⅠbβ、GPⅠⅩ3种cDNA同时存在,其中任何一种基因的异常都可能引起复合物异常,导致巨血小板综合征。
临床表现
杂合子无临床症状,仅有轻度生物学异常,如血小板GPⅠb-Ⅸ复合物含量为正常人的一半。纯合子有中重度出血,婴儿出生后数天内即可发病,如皮肤紫癜、淤斑和鼻出血,严重者有内脏出血、关节出血,女性可有月经过多、手术后和拔牙后出血过多。本病的临床表现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同一家庭的不同患者出血症状的差异性也较大。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治疗
尽管本病出血症状可能会很严重,但是,大多数患者可以存活到成年,出血发生时一般输注血小板悬液注意口腔卫生,预防缺铁。脾切除和糖皮质激素无效。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预后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治疗与血小板无力症基本相同除对症治疗及必要时输注血小板外,尚无其他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要支持治疗和及时输注血小板,本病预后尚好。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