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tao 2010年07月29日
  • 新媒体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调查分析及护理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调查分析及护理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疾病,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负担。为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心理素质,配合治疗,提高疗效,笔者对1996~1997年在本科住院治疗的13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心理调查与分析,现将分析结果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39例,其中男78例,女61例,年龄9~73岁,平均33岁。分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7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4例。
2  心理分析
2.1侥幸否定心理  63例(占45.3%),主要见于青壮年患者。当医生怀疑其可能患白血病而建议做进一步检查时,患者总是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一向健康,不可能患上不治之症。
2.2恐惧、焦虑心理102例(占73.4%),多见于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患者。起病初,抱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只是感冒而已,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越来越明显,当确诊后需要化疗时,患者便意识到病情不妙,因而变得思绪不安,极度紧张,甚至痛苦流泪。接受化疗后,化疗反应引起躯体的不适及经济上的负担等又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心理。
2.3悲观抑郁75例(占54.0%),也多见于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患者。他们虽然接受患病的事实,但设想自己疾病预后不良,因而闷闷不乐,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整日抑郁寡欢,不愿与他人接触,有即将丧失生活的感触。
2.4沮丧绝望24例(占17.3%)。此类患者病前事业心强,且担负着照顾家人的重任,病后心理压力大,会产生凄凉悲楚的感觉。加上疼痛或化疗的副反应折磨,易进一步转变为绝望心理。尤其当同室重病友离世时,更加重了患者的这种沮丧、绝望心理。
3护理对策
3.1稳定患者情绪,帮助其逐渐接受现实护士应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耐心聆听患者的诉说,尽量让患者把心中不满情绪发泄出来。为患者创造整洁、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满足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合理要求,并抓住适当时机,用选择性的保护性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药物作用及治疗前景,介绍长期缓解病例,有条件时请长期缓解病例作现场说教,增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2密切护患关系,争取患者信赖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高度信赖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1]。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患者的信赖[2],因此护士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术,并充分利用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争取患者信赖,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消极情绪。
3.3丰富患者生活内容,培养患者积极情绪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对疾病的康复有着积极影响[3]。鼓励患者与同室病友交流,病情许可时指导阅读书报、欣赏音乐、下棋、打扑克等,从而消除对自身疾病的焦虑、紧张心理。向患者讲述情绪与疾病康复的关系,说明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时食欲正常,睡眠充足,躯体得到充分休息,抗病能力增强[1]。护士应想方设法使患者精神振奋、乐观开朗,以积极主动态度与疾病作斗争。
3.4根据患者个性心理特征,做好个性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的职业、文化修养、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经历不同,因而其个性心理活动也有不同特点[4],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多交谈,因人而异做好个性心理护理。
3.5重视患者家属、亲友言行对患者情绪的影响   患者家属、亲友的言行是稳定患者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3],护士应向探视者及陪护者讲明这一情况,使他们尽量避免用不良的情绪刺激患者,而应给予鼓励安慰,同时要求他们常来探视,以消除患者住院期间的孤独、焦虑心理,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积极因素与疾病作斗争。
通过对13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作者体会到急性白血病患者心理反应是复杂的,其中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患者的心理反应最强烈,争取患者的信赖,稳定患者情绪,并根据患者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是重要的。本组139例患者由于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杜召云,成义仁,刘继兰等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93~94
2   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62
3   高明芳,周晶亮.情绪与癌症.护士进修杂志,1995,10(2):22
4   周秀娣,何小莉.谈心理护理的三个层次.护理学杂志,1996,11(1):45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