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的
血小板减少疾病
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的
血小板减少疾病特点是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减少,
血小板产生数量和血小板更新率相应低下。多见于: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首先出现血小板减少,而后表现
红细胞系和粒细胞系增生低下。治疗主要用刺激骨髓增生的药物,如生白能(GM-CsF)和促
红细胞生成素(Epo),还可用
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丙酸睾丸酮,抗胸腺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最早出现巨核细胞减少致血小板减少,继而出现红细胞系、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病态造血。诊断除依靠骨髓穿刺显示有一系或二系病态造血外,应作干细胞培养、染色体检查。治疗根据不同阶段给予刺激造血和诱导分化剂。(参见有关章节)
3、骨髓占位性病变 一些恶性肿瘤侵犯骨髓使巨核细胞生成减少和抑制其成熟,表现血小板减少,如白血病、恶性
淋巴瘤、癌转移等。临床有原发病的症状和出血表现。病程中随疾病的缓解血小板可恢复正常。治疗以用联合
化疗为主。
4、感染性血小板减少 病毒感染可致血小板轻至中度减少,系因病毒抑制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如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肝炎病毒损伤骨髓或自身免疫有关。
此时主要应治疗原发病,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芦丁、安络血、止血敏、氨肽素等改善毛细血管脆性的药物。出血严重者可短期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