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AL)为恶性
血液病,近年来,许多学者及临床工作者在白血病
化疗过程中,运用
中医药辨证施治配合
化疗以减轻其毒副反应,增强疗效,提高缓解率,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综述如下:
1、减轻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
AL
化疗时及化疗后因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副反应及其他不适,使许多患者不能耐受化疗而不得不中断,在诱导化疗阶段应用中药的目的主要是减低化疗的毒副反应,增强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保证化疗的顺利完成。单丽娟认为,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应用健脾和胃药,可以减轻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同时亦对造血器官及全身脏器有保护作用,经对所治的35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无一例出现胃肠毒副反应及骨髓抑制,均顺利完成了化疗的全过程。孙玉桃等以VDCP化疗方案并用中药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对化疗中出现胃肠毒副反应者,予健脾和胃之生脉二陈汤;出现骨髓抑制者,予补气扶正之人参养荣汤,结果完全缓解11例,认为化疗期间并用中药,确能减轻毒、副反应,提高缓解率。温敬中等对44例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了治疗观察,病之初期表现为实热证,经强烈化疗后,有38例出现面色苍黄、心悸乏力、食欲减退等虚证,同时
白细胞降低,骨髓抑制,经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中药治疗10-20天后,
白细胞普遍上升,虚弱症状亦随之改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44例,CR43例,CR率达97.9%。陈信义等对白血病化疗过程中白细胞减少者,辅以炙黄芪、党参、当归、熟地、菟丝子、何首乌、补骨脂、女贞子、旱莲草、仙灵脾等中药治疗。24例经对第一个疗程后白细胞明显下降者,应用上方治疗后继续化疗,未见白细胞下降,保证了化疗的顺利完成。多个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系红参、麦冬提取物组成的注射液)可减轻AL化疗毒副反应、能减轻白血病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毒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减毒增效药物。
2、控制感染及并发症
AL由于白血病细胞的骨髓浸润,及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常出现严重感染、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由于白细胞过低,伴有严重的感染发热,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常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多采用对症及辅助治疗,而非甾体类药物的使用,会加重血细胞的减少,不利于感染的控制,抗生素对病原菌有杀伤作用但缺少针对全身中毒症状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则“菌毒并治”,陈三军等用新癀片(九节茶、三七、牛黄等)辅助治疗AL合并感染发热患者6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李金梅等采用切开引流及中药坐浴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肛周脓肿32例,治疗组予中药煎剂
大黄、白芨、槐花、苍术、枯矾、苦参、银花等坐浴,对照组予切开引流。结果治疗组治愈16例,治愈率100%。对照组16例治愈12例,好转4例,治愈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刘建宏等报道,用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中药及抗生素治疗白血病化疗期感染,28例:单用抗生素组14例,中西医结合组14例。结果:患者平均最高体温持续时间及平均发热天数中西结合组均明显低于单用西药组(P<0.01),且中药无加重骨髓抑制作用。杨淑莲等用大剂量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AL并发DIC24例,痊愈19例,显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67%。张海莲等用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为主治疗AL合并霉菌感染21例,结果痊愈20例(95.2%),无效1例(4.8%)。张娟等以益气养阴中药黄芪、太子参、麦冬、生地、花粉等为主治疗AL化疗后继发糖尿病24例,结果化疗后继发高血糖组CR7例(29.16%),死亡8例(33.33%),优于单纯西药组。
3、增敏抗耐药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许多中药具有抗癌作用,如活血化瘀中药、清热解毒中药、补益类中药等,已经国内外证明的有毒中药
青黛、雄黄、砒霜对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黄世林用复方
青黛片为主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60例,其中单用
青黛片10例,复方
青黛片加泼尼松34例,复方
青黛片加小剂量化疗组16例。60天内获CR98.3%,三组疗效相似,并发现无明显骨髓抑制,治疗中无严重感染及出血,无DIC发生,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复方
青黛片有显著的杀白血病细胞作用,作用出现较快。刘秀文等用六神丸并HOAP方案治疗急非淋23例,六神丸90-180粒/d,分3次服,CR80.96%,总缓解率为90.48%,较单用HOAP方案缓解率明显提高,六神丸不仅有抗白血病作用,更重要是能预防和控制感染。邓有安等在联合化疗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AL20例,CR11例,PR7例,NR2例,总有效率为90%,中位生存期为394.5天。对照组21例中CR7例,PR5例,NR9例,总有效率为57.14%,中位生存期为207d。并且活血化瘀治疗组化疗期间恶心呕吐及感染等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每疗程后白细胞、
血小板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降低的IgG、总补体、E-玫瑰花结等免疫指标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比例较对照组高。叶耀光等应用当归、丹参、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药配合化疗治疗AL36例,并与单纯应用化疗的16例进行对照。结果活血化瘀组有效率为80.5%,对照组为68.5%。认为活血化瘀药与化疗联合应用能增强化疗药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从而提高疗效。焦中华等对高白细胞型AL,在联合化疗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中药,认为高白细胞型白血病其细胞数过度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大,白血病细胞易在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停聚瘀滞,导致肝睥肿大,属中医瘀血证。因而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基础上,都加用了莪术、丹参、当归,三七等活血化瘀药。这对改善血液高粘滞状态起到一定作用,有利于化疗药物到达病所。
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无特异性,用药的剂量受到限制,对肿瘤细胞呈对数级杀伤,很难彻底杀灭肿瘤细胞,导致病情复发及耐药,增加治疗难度。王乙忠用扶正抑癌冲剂配合化疗治疗微小残留白血病(MRL),发现该冲剂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CR率,延长生存期;对DNA指数、DNA非整倍体率、PH染色体、BCR/ABL基因等各项指标检测表明,本方具有抑制或消除恶性克隆的作用。朱海洪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10%首氨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从化疗前1日始日1次,至化疗结束,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白血病9例,本组及对照组均同时服益气养阴方并常规化疗,结果本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了难治性复发性白血病有瘀血存在。
4、缓解后长期服中药以提高免疫、延长缓解及生存期
缓解后,以扶正培本为主,增加免疫功能,以调动机体的内在因素消灭微小残留白血病,增加长期无病生存率和延长无病生存期。唐由君用中药复方与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700余例白血病患者,存活期在5年以上者13例,其中5例存活期在10年以上,1例已健康存活22年。其所推行的益气养阴解毒方、益气养血解毒方,尤其是健脾补肾解毒方的长期服用,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总结该院血液科1975年9月-1993年6月间共15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情况。化疗多应用HOAP方案,中药常规应用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方。结果CR109例,CR率71.71%;PR28例,PR率18.42%;总缓解率90.13%。CR的患者生存期122-5475d,平均634天。认为应在诱导、强化及维持缓解期治疗的基础上,祛除或避免诱发因素,运用具有杀伤白血病细胞而同时保护正常细胞的益气养阴中药,可抑制病毒的解毒中药增强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梁冰用自拟加味参芪杀白汤治疗缓解后
急性白血病患者,认为长期服用该中药可进一步杀伤残留白病细胞,彻底消除病根,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
5、辨证分型配合化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髓,根据化疗不同阶段、患者不同症状,辨证用药以配合化疗一直是临床研究中较多采用的治疗方法,但传统中医理论的模糊性导致证名、证候繁杂紊乱,临床使用颇不划一,综观文献常见的分型为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热毒炽盛;亦有分为心脾两虚型、心脾肾虚型、肝肾阴虚型、痰血瘀毒型等。陈信义、陈志雄等均认为,应针对AL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的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之不同,在化疗前,分别采用双补气血、益气养阴、调补阴阳治疗贫血;养阴清热、清热解表、清热解毒治疗发热;益气摄血、清热凉血、化瘀止血治疗出血;活血化瘀、化痰行瘀治疗髓外浸润症状。化疗中分别采用健脾和胃、和胃降逆、疏肝健脾治疗由于化疗引起的胃肠道症状;清热利湿退黄、温中健脾退黄治疗由于肝功能异常出现的黄疸。化疗后,分别采用滋补肝肾、温补脾肾治疗骨髓抑制。吴世华等在化疗同时服用以滋阴助阳为主,兼以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54例急非淋白血病患者。结果CR30例,认为滋阴助阳药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化疗的副反应,减轻骨髓抑制,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徐瑞荣等用中医辨证分型配合HA方案治疗ANLL50例,CR35例(70%)。该作者认为其辨证用方可促进骨髓造血,减轻胃肠毒副反应和肝肾损害,提高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尤其能增强体力,有助于预防感染,使患者度过粒细胞缺乏期。丘和明等以自拟抗白血病I、Ⅱ、Ⅲ号方根据辨证分析,分别用于化疗的不同阶段治疗AML23例,CR达71.4%,PR及无缓解(NR)为6例(28.6%)。临床观察显示这种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CR率较高,化疗的毒副反应较少,骨髓抑制较轻,并可在短期内得到恢复,为下一次化疗创造了条件。
6、实验研究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药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证明对白血病有肯定的疗效,为临床上选方用药提供了实验证据。在实验研究中,有人发现冬凌草、茯苓与抗癌药合用对白血病病株有协同增效作用,人参与环磷酰胺合用也有类似协同作用。国外有人将人参皂甙、三尖杉酯碱等联合研制成新型抗肿瘤制剂。赵蓉等用MTT法及AO/EB荧光法观察了姜黄素与5-氟尿嘧啶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体外抗癌的协同作用,结果发现,姜黄素与5-氟尿嘧啶合用有相加甚至增强作用,尤其是对诱导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更为突出,协同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增强。
综上所述,多年来,众多医务工作者临床研究均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AL优于单纯化疗,在临床治疗时,根据不同化疗阶段及病人的不同证型,分别使用不同中药,如化疗期加用可协同化疗产生抗白血病作用及提高机体耐受力、防止胃肠道反应及感染的中药,缓解期长期服用益气养阴等补益类中药,对复发型加用可逆转多药耐药的中药等,减少化疗毒副作用,延长AL患者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