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tao 2010年04月14日
  • 新媒体

骨髓象的分析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 按增生程度分5级: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 
比例增加见于:
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
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
⑴正常人骨髓;
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
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
⑵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⑵类白血病反应;
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应。
粒系细胞减少 见于 :
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急性造血停滞。
粒系细胞形态异常
1.胞核异常:
⑴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质异常:
⑴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
⑵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hle包涵体。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四、红系细胞改变意义 
红系细胞真性增多
1.小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2.正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 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见于脾功能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
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
6.大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未完全恢复者。
7.铁粒幼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 见于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病等。
红系细胞绝对性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癌等。
单纯红细胞系减少意义 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淋巴细胞系改变意义 
恶性增生
1.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生
1. 形态异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
2.形态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意义 
恶性增生: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有三种类型:
⑴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⑵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⑶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七、巨核细胞系改变意义 
巨核细胞增多
1.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癜、脾功能亢进。
2.以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紫癜等。 3.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伴有形态异常、畸形,见于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形态异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血病。
巨核细胞减少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意义 
浆细胞恶性增生: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
浆细胞反应性增多:见于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结缔组织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浆细胞相对性增多)。
九、组织细胞增多意义 
恶性增生: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态异常,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多核巨型组织细胞、怪异的异常组织细胞,后两种异形组织细胞常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反应性增多:见于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及其他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十、骨髓内特殊病理细胞和病原体 
癌细胞:如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细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转移至骨髓,原发部位多见于前列腺、乳腺、甲状腺、肺、肾、胃、结肠、胰腺及子宫等。
其他如Reed-sternberg细胞,见于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细胞、网状肉瘤细胞,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较少见如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海蓝组织细胞等。
寄生虫:骨髓中发现疟原虫、黑热病小体、蚴丝虫等,可帮助确诊疟疾、黑热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
十一、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 检查骨髓象时,必须同时检查血象,常见有以下情况: 
某些疾病骨髓象变化相似,但血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相似,但骨髓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不明显,但骨髓象有明显变化,如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较多的异形淋巴细胞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骨髓象变化不明显。
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细胞分化不良时,确定细胞类型有时困难,若将骨髓片和血片结合对比检查,有助对细胞类型的认定。
十二、骨髓象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 
肯定性诊断:骨髓中具有特异性病理性细胞时,如白血病细胞、巨幼红细胞、骨髓瘤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根据骨髓象即可肯定诊断。
符合性诊断:骨髓象表现异常变化,结合临床病史可符合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类白血病反应等。 
提示性诊断:骨髓象可提供进一步诊断线索。如溶血性贫血需结合病史作溶血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除外性诊断:骨髓象的检查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的疾病。如全白细胞减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检查无相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