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011年08月12日
  • 新媒体

中医药对再障的辩证治疗方供参考(2)

(2) 实热迫血证
证候特点:发热后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症状,出血突出,量多色鲜红,每伴高热,口渴,汗出,尿赤便干。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并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物:清热凉血可用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紫草、水牛角等;凉血止血可用大蓟、小蓟、茜草、卷柏、白茅根、侧柏叶等。
基本处方:赤芍10~15g,牡丹皮10~15g,黄连10g,生地黄20~25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人参6g,白术10~15g,黄芪20g,酸枣仁20~30g,龙眼肉15g,茯神10g,广木香10g,甘草10 g,远志6g,每日1剂,水煎服。
(3) 气虚失摄
证候特点:各种出血症状兼或有无,尤以下部出血常见,伴面黄乏力,气短倦怠,自汗出,心悸失眠。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和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健脾益气可选用茯苓、山药、黄芪、党参等;养血可用阿胶、何首乌、当归、熟地等;收敛止血可用茜根、白芨、仙鹤草等。
基本处方:黄芪12g,白术9g,人参6g,茯神9g,龙眼肉12g,酸枣仁12g,广木香6g,当归9g,远志6g ,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出血症状明显者加仙鹤草18g,大小蓟各12g,侧柏叶15g,蒲黄炭8g等以收敛,凉血,散瘀止血。
(4) 瘀血内阻
证候特点:各种衄血症状,经久不愈,或是急性血证后期表现,伴血色紫暗,皮肤紫癜。舌质紫黯,脉涩。
治法:活血散瘀止血
代表方剂:桃(仁)红四物汤加味。
常用药物:活血化瘀可用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当归等;化瘀止血可用三七、茜草、蒲黄等。
基本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可配合收敛止血仙鹤草18g,茜草12g,大黄炭8g,海螵蛸10g等加强凉血收敛止血之效。上述出血诸证型,辨证施治时,因出血部位不同而加减,上部出血者(如口腔血泡、齿鼻 衄血,胸部以上肌衄者)加大黄5~10g,代赭石20~30g,生甘草10g以清降火热,引血下行而归经。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下肢出血等)加补气升提之葛根12g,黄芪20g及收敛的仙鹤草18g,海螵蛸10g等。对于重症出血者,如脑出血,加用安宫牛黄丸鼻饲,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用四味止血散(白及、阿胶珠、大黄炭、三七粉各等分研末)以藕粉调服。
2. 发热
(1) 外感温热
证候特点:恶寒发热,口干咽痛,干咳或咳而有痰,口舌生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加味
常用药物:辛凉透表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桑叶、菊花等;清热解毒可用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莲等。
基本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4g,桔梗10g,薄荷6g,淡竹叶6g,淡豆豉6g,荆芥穗12g,牛蒡子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咽痛明显者加射干清咽止痛;咳嗽甚者配麻杏石甘汤并鱼腥草30g,冬花10g,紫菀10g等清泄肺热,止咳化痰;口舌生疮者以锡类散、冰硼散加入盐水中漱口兼外涂。
(2) 外感湿热
证候特点:发热,无汗,口渴心烦,伴腹痛腹泻,泻下不爽,或尿有淋漓,或肠痈腹痛,或肛周肿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剂:黄连解毒汤加味。
常用药物:清热躁湿可用黄芩、黄柏、栀子、苦参、白头翁等;清热解毒可用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莲等;利湿通淋可选用滑石、木通、车前子、灯心草、萆懈等。
基本处方: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偏于腹泻痢疾者,加葛根12g,茯苓15g,泽泻10g,木香5g,或白头翁汤加味以清热利湿止泻;偏于肠痈腹痛者配大黄牡丹汤以泄热祛湿,破瘀消肿;偏于尿赤、淋漓不尽者,配八正散加味以清热利湿通淋。
(3) 热毒炽盛
证候特点: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肌衄发斑,口渴不欲饮。舌红,少苔,脉数。
治法:清热泄火,凉血解毒。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物:清热泄火可用石膏、知母、天花粉、竹叶、黄芩等;凉血解毒可用羚羊角粉、生地、赤芍、牡丹皮、水牛角;清心开窍可用牛黄、菖蒲、郁金、麝香等。
基本处方:羚羊角粉1.0g(冲),生地黄25g,赤芍15g,牡丹皮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配安宫牛黄丸以协同清热解毒开窍,共凑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气血两清。
(4) 阴虚内热
证候特点:低热盗汗,夜寐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味。
常用药物:滋补肾阴可用熟地黄、山茱萸、龟甲、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养阴清虚热可用白薇、地骨皮、胡黄连等。
基本处方:知母10~15g,黄柏10~15g,熟地黄25g,山茱萸15~20g,怀山药20~25g,泽泻10~15g,牡丹皮10~15g,茯苓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阴虚明显者,加枸杞子24g,黄精15g,龟甲胶12g(烊化),鳖甲胶12g(烊化)等滋补阴精,盗汗者加白芍12g,地骨皮15g,生龙牡各24g以滋阴敛汗,低热明显者,加地骨皮15g,银柴胡9g,胡黄连9g等清退虚热。
 (5) 气虚发热
证候特点:身热伴倦怠乏力,嗜睡,自汗,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味。
常用药物:补中益气选用北芪、白术、党参、茯苓、陈皮等;甘温除热选用柴胡、升麻北芪等。
基本处方:黄芪20g,人参5~10g,当归10~15g,陈皮10~15g,升麻10~15g,柴胡5~10g,白术10~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气虚倦怠乏力明显者,加黄芪至45g,配合党参24g,有条件者易人参为花期参6~12g以强益气之效,自汗明显者,加玉屏风散加味施治。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